[实用新型]扭矩限制器、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93886.4 | 申请日: | 202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75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钱一君;岩下浩之;石水昭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1/22 | 分类号: | F16H1/22;F16H35/10;A47K13/24;A47K1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314299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矩 限制器 开闭 部件 驱动 装置 马桶盖 单元 | ||
一种扭矩限制器、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能防止或抑制扭矩降低。扭矩限制器具有:第一齿轮部件(101),其具备第一齿轮部和轴部;筒状部件(102),其固定于轴部;螺旋弹簧(103),其绕紧于筒状部件;以及第二齿轮部件(104),其具备与螺旋弹簧隔开间隙对置的筒部(121)、设置于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二齿轮部(122)、设置于筒部的第一狭缝(131)及第二狭缝(132)。螺旋弹簧的一端(103a)插入到第一狭缝中,另一端(103b)插入到第二狭缝中。当螺旋弹簧的一端与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131a、131b)中的一方抵接时,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一对第二狭缝内壁面(132a、132b)双方分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扭矩限制器、具备扭矩限制器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开闭马桶单元的马桶盖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的开闭部件驱动机构具有电动机、连接有马桶盖等开闭部件的输出轴、以及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输出轴的传递机构。另外,开闭部件驱动机构在由传递机构传递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中途具备扭矩限制器。
在相同文献中,在传递机构的第二齿轮上构成有扭矩限制器。即,第二齿轮具备形成有大径齿轮的杯状的第一旋转部件、形成有小径齿轮的第二旋转部件、以及构成于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扭矩限制器。第一旋转部件在圆筒状主体部的外周面具备大径齿轮,在圆筒状主体部的内周面具备在周向上反复且连续地形成三角形状的凹部的锯齿部。第二旋转部件具备形成有小径齿轮的第一筒部和在第一筒部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筒部。在第二筒部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周向的三个部位沿周向的同一方向延伸的弹性变形部。在弹性变形部的前端形成有陷入第一旋转部件的凹部的凸部。在扭矩限制器中,通常时,通过第一旋转部件的凹部和第二旋转部件的凸部的卡合,第二旋转部件和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对第一旋转部件施加过大的负载的情况下,弹性变形部变形,凸部在周向上移动到相邻的凹部。由此,在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旋转的传递被切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110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扭矩限制器中,当施加过大的负载时,第二旋转部件的弹性变形部的凸部和连续地形成有凹凸的第一旋转部件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因此,存在第一旋转部件的凸部和第二旋转部件的凹凸的内周面容易磨损的问题。如果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滑动部分磨损,则有时扭矩限制器能够传递的扭矩会降低。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可传递的扭矩降低的扭矩限制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扭矩限制器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马桶盖开闭单元。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扭矩限制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齿轮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部件具备第一齿轮部及位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的轴部;筒状部件,所述筒状部件以所述轴部贯通其中的状态固定于该轴部;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自然长度下的内径尺寸小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径尺寸,所述螺旋弹簧安装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以及第二齿轮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部件具备在所述螺旋弹簧的外周侧与该螺旋弹簧隔开间隙对置的筒部、设置于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二齿轮部及在所述筒部中设置于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不同的位置的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插入到所述第一狭缝中,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插入到所述第二狭缝中,所述第一狭缝的周向宽度及所述第二狭缝的周向宽度大于所述螺旋弹簧的直径,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在周向上对置且限定所述第一狭缝的所述筒部的一对第一狭缝内壁面的一方抵接时,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在周向上对置并限定所述第二狭缝的所述筒部的一对第二狭缝内壁面双方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938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磁感应焊接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