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除颤器用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61516.2 | 申请日: | 202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82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闬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纳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39 | 分类号: | A61N1/3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周超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器用 控制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颤器用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500、三极管Q502、电阻R10、电阻R20、储能电容C10、二极管D500、二极管D501、MOSFET晶体管Q501、可调电阻R30和变压器,MOSFET晶体管Q501的衬底节点上设置有二极管D502,三极管Q500的集电极分别与储能电容C10和二极管D501的正极相连,三极管Q500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10和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相连,电阻R20与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三极管Q500的基极相连,MOSFET晶体管Q501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500的正极,MOSFET晶体管Q501的源极与可调电阻R30的一端相连,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二极管D501的正极相连,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00的正极相连;可以有效地保护电子线路中的精密元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颤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除颤器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是心脏猝死病人唯一的且有效的救护设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每年的心脏猝死病人大约在54.5万人以上。当心脏猝死突发时,心脏除颤必须在12分钟以内进行。否则,心脏猝死病人的存活几率小于2%。在当今的繁忙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能保证让救护车带着AED在12分钟之内赶到事发现场,对心脏猝死病人进行及时的施救。因此,在大部分发达国家,AED已经进入家庭或被广泛地布置在公共场合,以便对心脏猝死病人进行及时的施救。若在3分钟内用AED施救,则有约70%的心脏猝死病人可以被活。AED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价值在于,有人群的地方就应有AED,有AED就可以挽救生命;但是现有的控制电路在除颤器设计中的应用不能有效地保护电子线路中的精密元器件,造成了精密元器件容易因各种浪涌脉冲而损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弊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颤器用控制电路,有效地保护电子线路中的精密元器件,使其避免因各种浪涌脉冲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除颤器用控制电路,包括推挽式控制电路和变压器控制电路,所述推挽式控制电路与所述变压器控制电路相连,所述推挽式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500、三极管Q502、电阻R10和电阻R20,所述变压器控制电路包括储能电容C10、二极管D500、二极管D501、MOSFET晶体管Q501、可调电阻R30和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MOSFET晶体管Q501的衬底节点上设置有瞬态抑制二极管D502,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502的正极与所述可调电阻R30的一端相连;其中,所述三极管Q500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储能电容C10和二极管D501的正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500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0和所述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电阻R10还与所述电阻R20相连,所述电阻R20与所述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500的基极相连;所述MOSFET晶体管Q501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500的正极,所述MOSFET晶体管Q501的源极与所述可调电阻R30的一端相连,所述可调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储能电容C10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01的正极,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01的正极相连,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00的正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颤器用控制电路具有以下优点:当瞬态抑制二极管D502的两极受到反向瞬态高能量冲击时,它能以10的负12次方秒量级的速度,将其两极间的高阻抗变为低阻抗,吸收高达数千瓦的浪涌功率,使两极间的电压位于一个预定值,有效地保护电子线路中的精密元器件,使其避免因各种浪涌脉冲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颤器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纳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百纳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615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