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灌溉的大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63273.9 | 申请日: | 2020-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71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平博森;蒋敏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平力农业温室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499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灌溉 大棚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大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灌溉的大棚结构。其包括大棚主体,大棚主体包括两个门架,两个门架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棚支架,相邻棚支架之间设有棚膜,任一门架与和其相邻的棚支架之间设有棚膜,任一棚支架包括拱架和连接拱架两端的两根立柱,任一立柱和拱架均为中空结构,其内设有第一输料管,拱架上设有喷口,第一输料管连接喷口;任一立柱的下端连接水平设置的底梁,底梁为中空结构,其内设有第二输料管,底梁的顶面通过其上的连接孔连接灌溉管,底梁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灌溉口;第一输料管和第二输料管均连接至位于大棚主体外的主给料管。本实用新型使得灌溉的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提高了灌溉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大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灌溉的大棚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农业大棚中,灌溉和施肥的作业过程一般采用人工进行。人工作业不仅依赖于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技术能力,还受限于人工操作的疲劳而存在灌溉或者施肥不均匀的情况。而且,一旦作物品种更换,施肥灌溉的策略发生改变,人工作业很容易因为作业交接不清导致产生沿用旧策略的问题。而且,人工作业的效率较慢,最终将制约种植户的种植收益。
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开发一种自动化的灌溉和施肥的大棚结构来解决传统的落后的人工作业带来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灌溉的大棚结构,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便于灌溉的大棚结构,包括大棚主体,所述大棚主体包括两个门架,两个所述门架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棚支架,相邻的所述棚支架之间设有棚膜,任一所述门架与和其相邻的棚支架之间设有棚膜,其中,
任一所述棚支架包括拱架和连接所述拱架两端的两根立柱,任一所述立柱和所述拱架均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内设有第一输料管,所述拱架上还设有喷口,所述第一输料管连接所述喷口;
任一所述立柱的下端连接一水平设置的底梁,所述底梁为中空结构,其内设有第二输料管,所述底梁具有两个侧面、一个底面和一个顶面,所述底梁的顶面设有连接孔,所述底梁通过所述连接孔连接竖直设置的灌溉管,所述底梁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灌溉口;
所述大棚主体外设有主给料管,所述第一输料管和所述第二输料管均连接至所述主给料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有输料管的立柱和底梁,实现了从作物上方和地面进行多方位灌溉的效果,通过竖直设置的灌溉管可以在不同水平高度进行作物群的内部灌溉,减少了灌溉不力的盲区。
所述灌溉管采用圆柱体结构的灌溉管,围绕其圆柱体的外壁设置灌溉喷嘴连接口,通过连接喷嘴后实现水肥和其他农药的喷洒。
所述灌溉管的管壁上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均设有喷口,随着高度上升,所述喷口的直径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输料管连接一增压泵。
所有的所述棚支架的立柱所连接的底梁内的第二输料管均连接同一增压泵,并且,在任一所述第二输料管上均设有一增压阀,任一所述第二输料管通过所述增压阀与所述增压泵连接,所述增压阀与所述第二输料管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输料管通过第一输料电磁阀与所述主给料管连接。
所述第二输料管通过第二输料电磁阀与所述主给料管连接。
所述底梁上用于连接所述灌溉管的连接孔上设有一第三输料电磁阀,所述底梁通过所述第三输料电磁阀连接所述灌溉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磁阀对输料管进行给料控制,实现了区域灌溉的灵活控制,可以对作物上方、地面和不同水平高度的灌溉进行分别控制,使得灌溉精度更高、定向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平力农业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平力农业温室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632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肥一体化的施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整卷织物的等离子体处理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