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43799.0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94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郭慧清;康菊平;德志强;皮志明;伍庭军;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02 | 分类号: | B30B15/02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5 | 代理人: | 张继纲;肖琦 |
地址: | 41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舟机 专用 扇形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其模具压头与压舟机的下压气缸相连,模具本体在模腔底部设置有活动的下凸模,下凸模与压舟机的上推气缸相连,在使用时,经过压制的W+C混合料块,成型为类似扇形面的柱体,单个料块重量6‑9公斤左右,7个类似扇形面的柱体能拼成完整的圆柱,摆放在中频炉石墨舟皿中,完整利用舟皿空间,方便操作时摆放,充分发挥产能。成形的W+C料块紧密夯实,料块柱体侧壁与石墨舟皿不相接触,大大减少碳化过程中形成石墨粒子,提高投入产出率。后期卸料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无需人工打碎,7个料块可直接取出放入破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化钨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
背景技术
碳化钨生产中,在W+C混合后,按工艺流程进入下一工序——碳化,中频碳化炉是主要碳化设备之一,由于该炉的结构,其装W+C混合物料的舟皿是中空圆柱形带底托石墨舟皿,操作时,人工将物料铲入石墨舟皿中,物料呈松散状态与石墨舟皿接触,虽然物料与舟皿间垫有滤纸,但碳化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石墨粒子。碳化后物料随舟皿形状变成一整块圆柱形碳化钨,中频炉舟料的人工卸料是整个碳化钨生产中最艰苦的工作岗位,操作中需要人工用砍刀或冲击钻将整块物料破碎后,取出装入料桶,再转到下一工序球磨,进行继续破碎。在人工卸料过程中,一方面,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特别大,另一方面,物料的浪费也大,破碎过程中形成的地面料只能作降级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中频炉舟料的人工卸料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特别大,另一方面,物料的浪费也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和模具压头,所述模具压头与压舟机的下压气缸相连,下压气缸固定于压舟机上部机架上,所述模具本体的模腔为敞口式设计,所述模具本体在模腔底部设置有活动的下凸模,所述下凸模与压舟机的上推气缸相连,所述上推气缸固定在压舟机下部机架上。
所述的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其中,所述模腔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所述模具压头和下凸模的形状与模腔相配合。
所述的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其中,所述模腔的扇形外弧长度约为130 mm,扇形内弧长度约为40 mm,内外弧间距离约为120mm,模腔的高度为190-200mm。
所述的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其中,所述模具本体底部向外延伸形成有模具底座。
所述的一种压舟机专用扇形模具,其中,所述模具底座边缘间隔开设有螺栓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使经过压制的W+C混合料块,成型为类似扇形面的柱体,单个料块重量6-9公斤左右, 7个类似扇形面的柱体能拼成完整的圆柱,摆放在中频炉石墨舟皿中,完整利用舟皿空间,方便操作时摆放,充分发挥产能。
2、成形的W+C料块紧密夯实,料块柱体侧壁与石墨舟皿不相接触,大大减少碳化过程中形成石墨粒子,提高投入产出率。
3、后期卸料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无需人工打碎,7个料块可直接取出放入破碎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模具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成形物料放置在中频炉石墨舟皿的示意图。
附图中:模具本体1、模具压头2、石墨舟皿3、成形物料4、模腔10、模具底座11、螺栓固定孔1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437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