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26659.2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30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吴立刚;叶德林;林晓虹;万鹤;舒文武;吴立柔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3 | 分类号: | H05B3/03;H05B3/1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智汇聚晨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09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发热 电路 结构 | ||
1.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石墨烯发热砖(2)和与其电连接的智能温度控制器(4),所述石墨烯发热砖(2)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胶接的瓷砖层(21)、石墨烯发热芯片层(3)和保温层(22);
所述石墨烯发热芯片层(3)包括石墨烯发热膜(5),所述石墨烯发热膜(5)两端分别设有发热膜载流电极(52),两端所述发热膜载流电极(52)分别引出芯片电源线(62),所述芯片电源线(62)与智能温度控制器(4)电连接;
所述石墨烯发热膜(5)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高分子薄膜(51)、发热膜载流电极(52)、电极连接头(53)、石墨烯发热层(54)、复合电极(55)、石墨烯条(56)和PET膜(57),所述发热膜载流电极(52)、电极连接头(53)、复合电极(55)和石墨烯条(56)设置在石墨烯发热层(54)两侧,所述石墨烯发热层(54)通过电极连接头(53)并联,所述石墨烯条(56)隔离复合电极(55)与PET膜(57);
所述石墨烯发热芯片层(3)设有热敏电阻(31),所述热敏电阻(31)与石墨烯发热膜(5)固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31)通过热敏电阻信号线(311)与智能温度控制器(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芯片层(3)设有芯片端子(33),所述芯片电源线(62)通过芯片端子(33)与发热膜载流电极(5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端子(33)包括齿板(331),所述齿板(331)的前端设有前端齿(332),所述齿板(331)左端设有左端齿(336),所述齿板(331)右端设有右端齿(333),所述齿板(331)的后端设有后端齿(334),所述齿板(331)的一端设有接线端(335),所述前端齿(332)和后端齿(334)数量均为五个,所述左端齿(336)和右端齿(333)数量均为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载流电极(52)为载流铜电极,所述复合电极(55)为银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芯片层(3)设有热保护开关(32),所述热保护开关(32)与芯片电源线(62)及发热膜载流电极(52)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保护开关(32)为热敏开关,所述热保护开关(32)断开阈值为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电源线(62)包括零火线,所述零火线整合并通过防水接头连接电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端子(33)和发热膜载流电极(52)表面覆盖绝缘胶带(3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砖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温度控制器(4)包括液晶显示屏(41)、电源开关(42)、温度控制开关(43)、电源输入端(44)、电源输出端(45)、热敏电阻信号输入端(47)和定时功能键(46),所述热敏电阻信号输入端(47)与热敏电阻信号线(311)电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45)与芯片电源线(62)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2665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环境监控的散热机柜
- 下一篇:一种泳镜注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