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近海鱼类浮游生物多次采集网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71489.2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32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于广磊;何健龙;宋秀凯;苏博;马元庆;秦华伟;孙伟;王秀霞;姜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77/00 | 分类号: | A01K77/00 |
代理公司: | 烟台智宇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230 | 代理人: | 李彬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海 鱼类 浮游生物 多次 采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近海鱼类浮游生物多次采集网,包括网口部、滤网,与现有技术相比,用传统大型浮游生物拖网采集鱼类浮游生物,垃圾和水母等与所采样品混合进入网底管,难以分离,该装置的过滤组件可隔绝大型垃圾,直接将水母等截留在收集网兜内,样品易于收集;方便拆卸,能方便将固定部拆卸下来,配合进而通过提拉过滤组件将装置内的第一滤网拿出,余下第二滤网可继续进行二次取样操作,方便实用;传统的大型浮游生物网为一个整体,遇到堵塞,只能将网具倒置取出,导致水母粘液黏住网孔,给样品采集带来误差,降低网具使用寿命,该装置可直接将收集网兜取下,易于清理清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游生物采集网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近海鱼类浮游生物多次采集网。
背景技术
鱼类浮游生物包括鱼卵和仔稚鱼,是鱼类生命周期中两个非常短暂且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特性变化明显的过渡时期。开展鱼类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是鱼类资源调查、种群数量变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渔业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养护等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近海鱼类浮游生物的采集主要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表层水平拖网和浅水Ι型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由于人类活动和海洋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近岸部分海域海洋漂浮垃圾和水母较多,水平拖网距离较长,漂浮垃圾和水母进入网内,极易堵塞网底管,致使样品收集困难,甚至损坏网具。
现有的采集网大多进行一次生物采集后便不能使用,需要同时携带多套采集网具,占用了船载工具的物理空间,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进行多次采集、防止垃圾堵塞的采集网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在表层水平拖网采集鱼类浮游生物样品时,实现采集网具的多次采集使用,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近海鱼类浮游生物多次采集网,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近海鱼类浮游生物多次采集网,包括网口部、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口部与滤网固定连接,其中滤网包括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其中网口部包括柱体、设在柱体内部的阻隔、位于柱体内部的过滤组件及位于柱体上方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刀”型结构,其与柱体可拆卸连接,其中固定部的一侧与过滤组件配合,固定部的另一侧通过螺钉与柱体配合连接,所述过滤组件架设于阻隔上方,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圆形轮廓及设于其内的条形阻隔,其中过滤组件的下方设有第一挂环,所述第一挂环与第一滤网固定连接,所述柱体的下方还设有第二挂环,所述第二挂环与第二滤网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下设有收集网兜,所述收集网兜通过高强度不锈钢拉链与第一滤网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滤网为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80cm,网口内径80cm,筛绢孔径为0.50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长度为100cm,上部内径为80cm,下部内径为20cm,网孔径为2.5cm。
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网兜内径为20cm,高30cm,网孔径为2.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如下:
(1)用传统大型浮游生物拖网采集鱼类浮游生物,垃圾和水母等与所采样品混合进入网底管,难以分离,该装置的过滤组件可隔绝大型垃圾,直接将水母等截留在收集网兜内,样品易于收集;
(2)方便拆卸,能方便地将固定部拆卸下来,配合进而通过提拉过滤组件将装置内的第一滤网拿出,余下第二滤网可继续进行二次取样操作,方便实用;
(3)传统的大型浮游生物网为一个整体,遇到堵塞,只能将网具倒置取出,导致水母粘液黏住网孔,给样品采集带来误差,降低网具使用寿命,该装置可直接将收集网兜取下,易于清理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714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