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检验科用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56422.1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04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雷启丽;程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1/02 | 分类号: | G01N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105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验 取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检验科用取样装置,包括调节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侧端固定有第一承重柱,且第一承重柱的侧端安置有固定柱,所述旋转机构熔接于固定柱的顶部侧端,且固定柱的底部侧端旋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内壁安装有冷凝管,且冷凝管的顶部粘接有保温棉,所述箱体两侧外壁旋接有固定块,且箱体侧端外壁固定有第二承重柱。该检验科用取样装置通过调节机构的设置,将取样皿背部固定的滑块滑动于承接杆内壁开设的滑槽中,便于使用者通过滑动,将取样管中的样品分别放入不同的玻璃器皿中,便于简化操作,为使用者提供便捷,同时将取样管活动于取样皿中,便于通过上下调节而进行取样操作,使得取样管中的样品的以暂存于取样皿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检验科用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取样装置大多用于部分检测机构,用于对特定某一物品起到抽查或检测的作用,使该装置提取部分样品,用于化验检查,以此判断该检测对象的特性,并且得出数据。
现有的取样装置功能设计单一,并且对于样品无法起到合理保存的作用,同时该装置实用性差,给日常使用带来了麻烦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检验科用取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检验科用取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功能设计单一,并且对于样品无法起到合理保存的作用,同时该装置实用性差,给日常使用带来了麻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检验科用取样装置,包括调节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侧端固定有第一承重柱,且第一承重柱的侧端安置有固定柱,所述旋转机构熔接于固定柱的顶部侧端,且固定柱的底部侧端旋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内壁安装有冷凝管,且冷凝管的顶部粘接有保温棉,所述箱体两侧外壁旋接有固定块,且箱体侧端外壁固定有第二承重柱。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承接杆、取样皿、滑槽、取样管和滑块,且承接杆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旋接有滑块,且滑块的端部固定有取样皿,所述取样皿的内部穿设有取样管。
优选的,所述滑块与取样皿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滑块通过滑槽与承接杆之间构成滑动结构,并且滑块为“凸”字形结构,而且取样皿与取样管之间为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主轴、转轴、把手、玻璃器皿、螺纹柱、金属底和卡块,且主轴的两端旋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侧端固定有把手,所述主轴的外壁焊接有卡块,且卡块的内部穿设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中部外壁旋接有金属底,且金属底的顶部粘接有玻璃器皿。
优选的,所述把手通过转轴与主轴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主轴为方形结构,并且卡块与金属底的形状结构相卡合。
优选的,所述箱体与固定块之间为活动连接,且保温棉的外壁紧密贴合于箱体的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取样皿背部固定的滑块滑动于承接杆内壁开设的滑槽中,便于使用者通过滑动,将取样管中的样品分别放入不同的玻璃器皿中,便于简化操作,为使用者提供便捷,同时将取样管活动于取样皿中,便于通过上下调节而进行取样操作,使得取样管中的样品得以暂存于取样皿中,体现人性化设计功能。
2、将把手与主轴之间形成旋转性能,起到翻转作用,便于固定在主轴底部的玻璃器皿可以通过翻转,被放置于主轴的顶部,便于增加多个盛放样品的容器,起到充分利用空间位置的作用,同时金属底与卡块通过螺纹柱进行穿设固定,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的情况,有效保护样品安全。
3、将保温棉铺贴于箱体的内壁,由于箱体是低温运行状态,增加保温棉可以起到保持低温的作用,防止样品在存储过程中发生质变从而影响检测结果,便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未经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564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厢内3D扫描装置及其系统
- 下一篇:智能驾驶测试行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