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极PPU保护膜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53746.X | 申请日: | 2020-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75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龚上玫;廖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鑫博仕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9 | 分类号: | C09J7/2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刘晓敏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极 ppu 保护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极PPU保护膜,其包括PET层、亚克力胶层、自修复层、硅胶层、离型膜层和采用狭缝式挤压方式或双滚涂布方式形成的PPU层,所述自修复层位于所述PPU层的上表面,硅胶层位于PPU层的下表面,离型膜层复合在硅胶层的下表面,PET层通过亚克力胶层复合在自修复层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合理选用的PPU层,其的极化角度为0,通透率高于90%,减少对解锁灵敏度造成不良影响,利于屏下指纹流畅解锁,提升用户体验;自修复层能实现自我修复,能够修复或减少在使用时留下刮伤痕迹,确保整体的美观性;另外整体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并且硅胶层具有高粘性,能较紧密贴合在需被保护的屏幕上,特别适用3D曲面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保护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极PPU保护膜。
背景技术
由于全面屏概念的流行,传统指纹解锁无论采用正面刮擦或按压方式解锁,还是采用背面解锁,都会影响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外观。指纹识别需要指纹采集窗,势必会影响屏占比,因此屏下指纹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按键指纹解锁、后壳指纹解锁相比,屏下指纹解锁解决了全面屏的美观问题。新的解锁模式对于屏幕保护膜是个挑战。
屏幕玻璃下方完成指纹解锁识别,主要利用红外或光学技术透过不同材质而达到指纹识别的过程。光是一种横波,其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光子极化是影响透率的重要因素,光子极化(偏振)是指光波电矢量振动的空间分布对于光的传播方向失去对称性的现象。
现有的手机膜的光子极化效果较大,影响到光的传播方向,使用在屏下指纹解锁屏幕上会使解锁识别变迟钝,影响到屏下指纹解锁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甚至无法解锁,影响到用户体验,特别不适用于3D曲面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目在于提供一种无极PPU保护膜。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极PPU保护膜,其包括PET层、亚克力胶层、自修复层、硅胶层、离型膜层和采用狭缝式挤压方式或双滚涂布方式形成的PPU层,所述自修复层位于所述PPU层的上表面,所述硅胶层位于所述PPU层的下表面,所述离型膜层复合在硅胶层的下表面,所述PET层通过亚克力胶层复合在所述自修复层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PPU层的厚度为70-100微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自修复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PET层的厚度为50-75微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涂亚克力胶层的厚度为10-15微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40-70微米。所述离型膜层优选为氟素离型膜,易于剥离,给使用带来方便,实用性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25-45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选用狭缝式挤压方式或双滚涂布方式涂覆PPU胶液固化而成的PPU层,其的极化角度为0,因为液态的PPU胶液在涂覆过程中无横向拉伸作用力和无纵向拉伸作用力,有效确保通透率在90%以上,减少对解锁灵敏度造成不良影响,利于屏下指纹流畅解锁,提升用户体验;自修复层能实现自我修复,能够修复或减少在使用时留下刮伤痕迹,确保整体的美观性;另外整体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并且硅胶层具有高粘性,能较紧密贴合在需被保护的屏幕上,特别适用3D曲面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鑫博仕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鑫博仕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537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板封边条高精度修边机
- 下一篇:一种回收陶瓷废料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