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23079.0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71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松波;张蓝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体育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15/02 | 分类号: | A01K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吴佳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重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片状的衣服本体,在对大鼠进行负重训练时,将衣服本体披在大鼠的后背上,并将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与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使衣服本体可牢固的固定在大鼠身上,然后在衣服本体的尾部的挂钩上悬挂第一重物,并可根据实际负重训练的情况来及时调整并选用不同重量的第一重物,且由于第一挂钩的中心点落在对称线上,以保证第一重物的重量能均匀地在大鼠身上分布,使大鼠能保持以正常姿态进行运动,从而实现了一种能保证大鼠负重训练效果的负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实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对大鼠进行训练的负重装置。
背景技术
实验动物行为分析是高级中枢神经功能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大鼠够表现出与人类相关的各种行为,所以大鼠是行为神经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在对大鼠进行负重训练时,不能对其所负重的重量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会影响负重训练的效果,而且,目前往往将重物只置于大鼠的一侧,使大鼠不能保持以正常姿态进行运动,进一步影响了负重训练的效果。
因此,如何实现一种能保证大鼠负重训练效果的负重装置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负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负重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
包括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片状的衣服本体,所述衣服本体为对称线的左、右对称结构,且所述对称线的上下两端为所述衣服本体的头部和尾部,所述衣服本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对称线的两侧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包括向外延伸的所述第一固定带;所述第二侧边包括向外延伸的所述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关于所述对称线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具有可拆卸的连接部;所述尾部连接有用于悬挂第一重物的第一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负重装置的有益效果是:在对大鼠进行负重训练时,将衣服本体披在大鼠的后背上,并将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与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使衣服本体可牢固的固定在大鼠身上,然后在衣服本体的尾部的挂钩上悬挂第一重物,并可根据实际负重训练的情况来及时调整并选用不同重量的第一重物,且由于第一挂钩的中心点落在对称线上,以保证第一重物的重量能均匀地在大鼠身上分布,使大鼠能保持以正常姿态进行运动,从而实现了一种能保证大鼠负重训练效果的负重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为魔术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连接部为魔术贴时,即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和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进行连接,实现了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和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穿在大鼠身上或从大鼠身上脱下,操作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或所述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还设有用于悬挂第二重物的第二挂钩,所述第二挂钩的中心点落在所述对称线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二重物挂在第二挂钩上,使大鼠能双点负重,进一步增强大鼠负重训练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边包括若干向外延伸的第一固定带,所述第二侧边包括若干向外延伸的第二固定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固定带和多个第二固定带增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负重装置在大鼠身上的固定强度,在大鼠进行负重训练时,不易从大鼠身上掉落;且由于第一固定带远离第一侧边的端部或第二固定带远离第二侧边的端部上均设有第二挂钩,使大鼠能多点负重,进一步增强了负重训练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体育大学,未经北京体育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23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晶废带输送及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