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砂芯模具粘砂抑制剂、添加剂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4892.0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6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思宇;宁佳杰;王为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1/02 | 分类号: | B22C1/02;B22C1/10;B22C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108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机 模具 抑制剂 添加剂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机砂芯模具粘砂抑制剂、添加剂及应用,涉及汽车精密铸件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机砂芯模具粘砂抑制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成分:多糖60‑90份、金属盐和/或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的重量份之和为10‑40份。本发明中所制备的粘砂抑制剂可引入无机砂芯制备工艺中,利用粘砂抑制剂在铝液浇筑阶段所产生的高温环境下分解释放气体,从而在无机砂芯表面形成‑气体保护层,增加无机砂芯背压,抵抗铝液浸入,改善粘砂现象。且通过粘砂抑制剂中多种组分协同作用,提高了无机砂芯的强度和表面质量,改善了铸件的光滑平整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精密铸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机砂芯模具粘砂抑制剂、添加剂及应用。
背景技术
在汽车金属铸件加工制造过程中,利用无机砂芯作为铸件模具,将高温熔融金属液喷射进入无机砂芯模具内成型,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定形状的加工铸件。以铝(铝合金)铸件为例,在铝液与无机砂芯接触过程中,会侵入砂粒间隙且在砂粒表面结核凝固,形成粘砂,而当砂芯剥离铸件后,粘砂无法通过水洗、气枪等方式去除,从而影响铸件的品质。
为了改善铸件表面的粘砂,目前行业内通用做法是在砂粒原料中添加粘结剂和添加剂,混合后射入模具中加热成型制备无机砂芯。其中,粘结剂、添加剂均匀包裹在砂粒表面,粘结剂的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化学式为Na2SiO3),在加热条件下,粘结剂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粘结桥,在砂芯表面形成保护层;添加剂的主要成分为硅微粉、锆英粉、氧化铝、硫酸钡等矿物的混合物,为脱水缩聚反应正反应的促进剂,可促进砂粒表面保护层的形成。当铝液喷射进入无机砂芯模具内时,铝液与无机砂芯表面接触,此时粘结桥可作为保护膜层抵抗铝液侵入,改善铝液与砂粒表面的浸润,从而避免粘砂形成。
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铸件与无机砂芯剥离后,铝铸件表面仍会有粘结,这可能是由于粘结剂形成保护层为可逆反应,而高温高湿环境下,砂芯中的自由水含量增加,水分进入砂粒间隙,附着在砂粒之间,与已形成的粘结桥接触促使脱水缩聚反应朝逆反应方向进行,导致粘结剂与砂粒的结合力小于铝液与砂粒间隙结合力,从而引起保护层部分失效。
专利文献CN104812509A中公开在砂芯除加入水溶性粘结剂外,还加入能够借助浇铸中熔融金属的热量而产生水蒸汽和/或二氧化碳气中一方的难溶于水的无机化合物粒子,利用产生的水蒸气和/或二氧化碳能够铸件和铸模件形成保护层,然而加入水溶性粘结剂,导致砂与粘结剂的混合物呈稀泥状,流动性大大降低,在射砂压力较低时,砂无法填充模具,导致砂芯无法成形,需要借助高压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机砂芯模具粘砂抑制剂、添加剂及应用,旨在解决目前金属铸件表面易粘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机砂芯模具粘砂抑制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成分:多糖60-90份、金属盐和/或氧化物,金属盐和氧化两者的重量份为10-40份。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添加剂用于添加在以砂为主要原料的无机砂芯原料中,通过混合、成型制备具有特定形状的无机砂芯,所述砂可选自石英砂、宝珠砂等铝合金铸造用的无机砂芯原料。高温熔融的金属液体喷射进入无机砂芯内,与无机砂芯表面接触。此时,多糖在高温下可分解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气,在无机砂芯本体表面形成背压,从而防止粘砂,原理参照图1所示。
金属盐优选能在高温下反应形成低熔点玻璃态物质,如硅酸钠、硅酸钙、硅酸镁、硅酸铝中等一种或多种硅酸盐,加入硅酸盐的作用在高温下形成低熔点玻璃态物质,有利于增强无机砂芯的热强度和热塑性;金属氧化物可提高原料之间的混合均匀度,并进一步提高砂芯强度。
氧化物为用于进一步提高砂芯强度,同时有利于与原粉料均匀混合,实际使用中种类可以依无机砂芯原料用砂中的氧化物种类来确定。其既可以是金属氧化如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钛,也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如氧化硅等,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48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