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0761.5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6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威;陈雁东;曾文;卢有娥;付伟;熊江华;程伟峰;张志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5/06;E03F5/10;E03F5/14;E03F5/04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龙超峰 |
地址: | 55008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道路 雨水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包括沿着行车道边沿的路沿石修筑的水蓖子以及修筑于行车道边沿的沉淀池,沉淀池前侧池壁深度小于其后侧池壁深度,沉淀池池壁之间修筑有网格板,网格板边沿修筑形成预沉池,预沉池外壁与沉淀池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工作井,预沉池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鹅卵石层、塑料格栅过滤层。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依次经过防护网盖、塑料格栅过滤层、鹅卵石层和网格板的过滤作用,避免树叶、树枝等大尺寸杂物进入预沉池或沉淀池内,最终使泥沙等污染物沉积在沉淀池底,通过工作井便于将沉积物打捞出来,并且只需对塑料格栅过滤层取出进行清理,维护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城市道路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所述车行道或人行道与绿化隔离带之间设置路沿石。目前市面使用的路沿石一般为混凝土路沿石或大理石路沿石,其中,混凝土路沿石采用场外预制工艺制成,大理石路沿石采用原石切割后表面抛光工艺制成。但无论是混凝土路沿石还是大理石路沿石,都不具备透水的性能。随着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推广,车行道路面设置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行道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井,但是还是无法避免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水饱和后雨水在车行道上的径流,同时径流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雨水管中,造成雨水管集淤和对水源污染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有在路沿石上钻孔,让雨水流出车雨水管中,行道进入绿化隔离带,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孔易堵塞,当遭遇暴雨袭击时,雨量暴增,雨水无法及时排出路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和路面面源污染问题,因此,努力提升道路的排水性能和处理面源污染是道路施工设计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技术中,常使用铺设鹅卵石的方法对路面积水进行收集和初步沉淀处理,这种方法既投资成本低廉,效果也较好,然而,当经过长期使用后,鹅卵石表面附着了大量的淤泥、沉渣无法清理,只能将鹅卵石取出进行清理,维护极其不便,劳动强度极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包括沿着行车道边沿的路沿石修筑的水蓖子以及修筑于行车道边沿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前侧池壁深度小于其后侧池壁深度,所述沉淀池左右侧池壁之间修筑有网格板,所述网格板边沿修筑形成预沉池,所述预沉池外壁与沉淀池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工作井,所述预沉池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鹅卵石层、塑料格栅过滤层。
所述鹅卵石层是采用粒径为70mm至120mm的鹅卵石铺设而成。
所述沉淀池或预沉池是采用砖块通过水泥砂浆砌筑而成。
所述网格板是将混凝土浇筑于钢筋网上预制而成。
所述混凝土的制备原料中包括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水泥。
所述预沉池池口、工作井井口处还分别安装有防护网盖。
所述防护网盖是采用多根纵横交错的钢筋、型钢或扁钢焊接制成。
所述沉淀池还与埋设于行车道下方的排水管连通。
所述沉淀池底部相对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大于3°。
所述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数量为多个,多个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沿着所述行车道延伸方向线性阵列布置,任意相邻两个城市道路雨水预沉处理系统之间设置有绿化隔离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07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