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40606.3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8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张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凯密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0 | 分类号: | B32B37/00;B32B37/06;B32B37/12;B65H18/10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集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651 | 代理人: | 褚淑杰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用 高分子 面料 胶合 设备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面料胶合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及其制备工艺,通过驱动电机的设置,能够对待胶合面料进行收卷,同时能够对其进行加热,一个驱动电机同时实现两个功能,从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输入轴转动,输入轴进而使得主动皮带轮转动,主动皮带轮带动传动皮带,通过传动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和收卷皮带轮转动,收卷皮带轮进而使得转轴转动,转轴从而使得收卷辊转动,收卷辊转动从而对待胶合面料进行收卷,收卷过程中与多个碾平滚柱进行接触,通过多个碾平滚柱的对待胶合面料进行碾平,从而防止面料之间存在微小气泡的情况而影响后续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胶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胶合是将涂胶后或经过适当晾置的被粘表面叠合在一起的操作方法,也称粘合、叠合,对无溶剂的胶粘剂,胶合后应错动几次,以利排除空气、紧密接触、对准位置。对溶剂型胶粘剂,胶合时要看准时机,过早过晚都不好,初始粘接力大或固化速度极快的胶粘剂,如氯丁胶粘剂、聚胺脂胶、502胶等胶合时要一次对准位置,不可来回错动。胶合后适当按压、锤压或滚压,以赶除空气,密实胶层,一般要求胶缝的抗剪和抗拉强度应不低于被胶合木材的强度,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久性。
现有技术中,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在进行胶合成型时,因缺少相应的碾平机构,使得胶合过程中,不同种面料之间因压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多种面料间存在微小气泡的情况,若不进行处理则会影响到后续的处理工序,且在胶合过程中需要提高面料与胶质的温度,从而实现缩短胶合所需的时长,因此,我们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来满足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具备气泡碾平、缩短胶合时间等优点,解决了胶合过程中,不同种面料之间因压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多种面料间存在微小气泡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沿待胶合面料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卷材轴机构、注胶辊机构、胶合及加热机构、收卷辊机构,所述胶合及加热机构用于对所述待胶合面料进行碾平以及加热。
优选地,一种汽车内饰用高分子面料胶合设备,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柱,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卷材轴,两个所述卷材轴的一侧均转动套接有卷材辊,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柱,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位置相对应,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注胶轴,两个所述注胶轴的一侧均转动套接有注胶辊,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U型支撑板,两个所述U型支撑板的位置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柱的位置相对应,两个U型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上胶合轴和两个下胶合轴,两个所述上胶合轴与两个所述下胶合轴的一侧分别转动套接有上胶合辊和下胶合辊,两个所述上胶合辊分别和两个所述下胶合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支撑柱,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柱分别与两个所述U型支撑板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一侧侧壁上均开设有转孔,两个所述转孔内转动套接有同一个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贯穿相对应的所述转孔,且延伸至所述转孔外侧,所述转轴的一侧固定套接有收卷辊,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卷皮带轮,两个所述卷材辊与两个所述注胶辊、两个所述上胶合辊、两个所述下胶合辊及所述收卷辊的一侧设有同一个待胶合面料。
优选地,两个所述U型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连板,两个所述水平连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垂直连板,两个所述水平连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分布均匀的固定柱,多个所述固定柱的底端均固定套接有升降柱,多个所述升降柱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矩形连接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凯密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凯密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06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