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0336.6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4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郑剑刚;王海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郓城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G5/12 | 分类号: | F22G5/12;F22G7/12;F23J11/00;F23J13/08;F23J1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知更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68 | 代理人: | 朱云华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郓***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630 二次 锅炉 烟道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控制方法,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包括:二次再热锅炉;锅炉尾部,所述锅炉尾部内部通过包墙分隔成前烟道、中烟道和后烟道,且中烟道设置于前烟道和后烟道之间,所述前烟道内部固定安装有一次低温再热器管组;本发明通过将锅炉尾部分隔成三个烟道,通过三烟道出口平行烟气调节挡板调节进行烟气流量分配来进行三个通道之间的热量分配,保证在一定负荷范围内达到额定蒸汽温度,同时利用低负荷时风机裕量来引射烟气进行再循环,作为低负荷调温备用手段,无需增加再循环风机,系统相对简单,减少了初始投资,避免了采用再循环风机因高含尘烟气带来的磨损问题,大大节省运行维护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再热锅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再热汽温是表征锅炉运行工况的重要参数之一。汽温过高,会使锅炉受热面及蒸汽管道金属的蠕变速度加快,影响锅炉使用寿命;汽温过低将会引起机组热效率降低,使汽耗率增大,还会使汽轮机末级叶片处蒸汽湿度偏大,造成汽轮机末级叶片侵蚀加剧。再热汽温对象具有大延迟、大惯性的特点,而且影响再热汽温变化的因素很多,如机组负荷变化、煤质变化、减温水量、受热面结焦、风煤配比、燃烧工况以及过剩空气系数等,汽温对象在各种扰动作用下反映出非线性、时变等特性,使其控制难度增大,随着近年来火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已有多台二次再热机组在建或即将开建。
但是,二次再热机组锅炉增加了一级二次再热循环,锅炉的受热面布置更加复杂,锅炉汽温控制的复杂性和难度也相应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包括:
二次再热锅炉;
锅炉尾部,所述锅炉尾部内部通过包墙分隔成前烟道、中烟道和后烟道,且中烟道设置于前烟道和后烟道之间,所述前烟道内部固定安装有一次低温再热器管组,所述中烟道内部固定安装有二次低温再热器管组,所述后烟道内部固定安装有低温过热器,所述前烟道内部尾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烟气调节挡板,所述中烟道内部尾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烟气调节挡板,所述后烟道内部尾端固定安装有第三烟气调节挡板;
其中,所述锅炉尾部固定安装于二次再热锅炉尾部。
优选的,所述前烟道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喷水减温装置,所述中烟道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喷水减温装置。
优选的,所述前烟道、中烟道和后烟道的首部均与二次再热锅炉尾部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前烟道、中烟道和后烟道的尾部均开放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烟气调节挡板、第二烟气调节挡板和第三烟气调节挡板分别配置2台执行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烟气调节挡板设置在中烟道内的高度和第三烟气调节挡板设置在后烟道内的高度均与第一烟气调节挡板设置在前烟道内的高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低温过热器设置在后烟道内的高度和一次低温再热器管组设置在前烟道内的高度均与二次低温再热器管组设置在中烟道内的高度相同。
一种630℃二次再热锅炉三烟道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将二次再热锅炉内高温烟气通过高温烟道引入尾部的前烟道、中烟道和后烟道中;
S2、全负荷范围内,再热汽温通过尾部的前烟道、中烟道和后烟道中的第一烟气调节挡板、第二烟气调节挡板和第三烟气调节挡板进行调节;
S3、煤质变化范围大时为了提高低负荷挡板调节性能采用烟气引射再循环进行备用调节;
S4、再热器事故工况下采用第一喷水减温装置和第二喷水减温装置进行再热汽温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郓城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大唐郓城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0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