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05609.3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6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勤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92 | 代理人: | 刘中航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工程 基坑 支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包括调整装置、检测装置、感应装置、处理装置、采样装置、振动装置和处理器,所述调整装置被构造为对支护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所述检测装置被构造为对所述支护板上施加的力道进行检测;所述感应装置被构造为配合所述采样装置对所述支护板的防护位置进行调整;所述处理装置被构造为对钢板为位移量进行处理;所述振动装置被构造为对支护板内的填充物进行振动。本发明通过采用感应装置与处理装置配合使用,使得能够对制作支护板的参数进行检测,并实时反馈给操作人员或者调整装置,使得调整装置能够准确的对制作的支护板的模具的角度进行调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深基坑施工中,其支护形式大多采用多道水平支撑,在后期主体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当一道水平支撑下的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且地下室外墙与地下连续墙间的换撑带达到强度时,方可进行该道水平支撑的拆除。
如CN109837924B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格构柱与主体结构交插部位的施工方法,在格构柱与梁、楼板或框架柱交插部位的一般施工方式是留置供格构柱穿过的施工缝,先浇筑一部分梁、楼板或柱体,待后期主体结构换撑带达到强度后拆除格构柱,进而对施工缝进行浇筑,这种方法由于留有较多后浇的施工缝,具有较大的渗漏隐患;且此时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只能用斗车等小方量的运输工具运输水泥,施工效率低,功效慢;另外,若格构柱与框架柱交插,由于框架柱不能留施工缝后浇,因此对施工的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过大量检索发现存在的现有技术如KR163954364B1、EP2486296B1和US05211396B1,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基坑支护相互之间的连接较为简单或者无连接,无连接的基坑支护可能会出现受力不均,造成倒塌,使基坑支护的保护性不够强,有连接的在使用完后拆卸较为麻烦,需要将单个支护整个抬起与另一个支护分离才可拆下,由于支护较重,所以抬起非常不方便。
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防护不佳、无法调整、拆卸困难、运输困难等等问题,作出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基坑结构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包括调整装置、检测装置、感应装置、处理装置、采样装置、振动装置和处理器,所述调整装置被构造为对支护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所述检测装置被构造为对所述支护板上施加的力道进行检测;所述感应装置被构造为配合所述采样装置对所述支护板的防护位置进行调整;所述处理装置被构造为对钢板为位移量进行处理;所述振动装置被构造为对支护板内的填充物进行振动。
可选的,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偏移机构和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被构造为设置在所述偏移机构上,所述调整机构被构造为对所述支护板之间的间隔位置进行调整;所述调整机构包括若干个调整杆、伸出检测件和调整驱动机构、各个所述调整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护板连接,各个所述调整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调整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伸出检测件被构造为对各个所述调整杆的伸出的距离进行检测。
可选的,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若干个检测线、数据采集单元和拉动机构,各个所述检测线与所述拉动单元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被构造为对所述拉动机构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基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响应对所述调整装置的调整操作。
可选的,所述感应装置包括若干个感应孔、若干个感应件和数据汇总单元,各个所述感应孔被构造为设置在所述支护板上,且沿着所述支护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所述数据汇总单元被构造为与各个所述感应件连接,并对各个所述感应件上的数据进行采集;各个所述感应件被构造为设置在各个所述感应孔内,并对所述感应孔内的数据进行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勤,未经王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56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