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3085.4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4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秦圆;姚威威;陈泰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B32B5/02;B32B27/06;B32B27/28;B32B33/00;H04M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结构 柔性 组件 可折叠 终端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的可弯折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材质包括硬胶纤维复合材料,所述硬胶纤维复合材料包括至少一层纤维层,和固化在所述纤维层上的硬胶材料。该复合结构可用于支撑柔性屏,其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采用硬胶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而且质量轻,可以在为柔性屏提供良好刚性支撑的同时,实现产品轻量化,有利于提高可折叠终端的产品竞争力。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包含该复合结构的可折叠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柔性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和可折叠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终端设备中,为保持可折叠终端柔性屏屏幕的平整度和刚度,通常在屏下设置金属层作为屏下支撑结构件。金属层的材质主要有不锈钢、钛合金。其中,不锈钢为广泛使用的材质,但不锈钢重量重,不利于可折叠终端整体减重;而钛合金相对较轻,但钛合金的成本远高于不锈钢,且钛合金的刚度和强度低于不锈钢,因而弯折可靠性风险比不锈钢材质的高,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为解决不锈钢或钛合金材质的屏下支撑结构件的不足,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高结构强度、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柔性屏支撑结构。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结构,通过采用硬胶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主体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而且质量相对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轻,该复合结构可用于支撑柔性屏,可以在为柔性屏提供良好刚性支撑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减重收益,且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可折叠终端的产品竞争力。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的可弯折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材质包括硬胶纤维复合材料,所述硬胶纤维复合材料包括至少一层纤维层,和固化在所述纤维层上的硬胶材料。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采用硬胶纤维复合材料,即纤维增强的硬胶材料,不仅质量轻,而且强度高,可以在为柔性屏提供良好的刚性支撑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减重收益,而且材料成本低廉,有利于提高可折叠终端的产品竞争力。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层包括纤维单向布和/或纤维编织布。即每一纤维层的纤维编织方式可以是单向编织,也可以是多向编织。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胶材料包括硬质树脂和/或硬质橡胶。作为支撑柔性屏主体的支撑件需要具有较高的刚度,选择硬质树脂和/或硬质橡胶可以满足刚度需求。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胶材料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氨基树脂、不饱和聚酯、硅醚树脂、聚烯烃、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层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三氧化二铝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胶纤维复合材料中纤维的质量含量为10%-80%。纤维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硬胶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胶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多层所述纤维层,多层所述纤维层与所述硬胶材料形成纤维和硬胶交替层叠的复合层叠体;或者多层所述纤维层层叠形成纤维叠合体,所述硬胶材料固化在所述纤维叠合体上。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材质包括有机柔性材料、软胶纤维复合材料和可弯折的金属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三种材料都可以实现可弯折连接件的弯折性能,以配合柔性屏的折叠和展开,其中,软胶纤维复合材料和有机柔性材料可以更进一步获得减重收益。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柔性材料包括氟橡胶、硅橡胶、热塑性弹性体、聚氯乙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环烯烃聚合体、液晶聚合物、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30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