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极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71920.0 | 申请日: | 202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0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谭桂仁;呙德红;谭国彪;王军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0583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马盼 |
地址: | 518107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极耳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极耳装置,包括工作台面,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定位机构、折极耳机构和整平压紧机构,折极耳机构包括竖直板和伸缩气缸,竖直板垂直设置在工作台面上,竖直板分左右两侧板,左右两侧板结构相同,分别设置有调节杆,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用于调整竖直板在工作台面上的水平位移,第三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分别用于调节第一折耳片和第二折耳片的折耳角度,本发明的折极耳装置借助定位机构、整平压紧机构和折极耳机构可以一次性完成对三个电芯及以上的极耳弯折,弯折效率高且可以有效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在折耳过程中无需拆卸螺丝即可调整折耳角度,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且整体结构小巧,有效节省工作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极耳装置。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由正、负极片、隔膜纸卷绕收容于电池壳,正负极片分别通过极耳结构将电流传导到作为电池正、负极的电池盖板和电池壳体。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短路负极极耳需要与电池壳壁两侧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将它折成“Z”型。目前,电池制造业有两种电池生产线,一种是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整个电池生产过程在机器控制下自动完成,该种流水线生产效率高,但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且国内不能制造。另一种是相当数量的国内电池企业将整个电池生产线分解成若干工序,采用手工操作加机械操作模式完成电池生产。
其中,在将电池极耳折成“Z”型的工序中,普遍采用手工操作,即人工使用折刀将正、负极极耳折成“Z”型,这种由人工操作的工序虽然节约了生产成本,但效率低下,且由于人工操作的误差,使极耳与电池壳壁的距离波动很大,容易发生极耳碰壳的情况,弯折极耳的质量不高,且现有机械对电池极耳进行折角操作时,对于折耳角度的调整麻烦,同样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折极耳装置,主要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折极耳装置,包括工作台面,所述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定位机构、折极耳机构和整平压紧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放置电芯,便于后续的折极耳工序,所述整平压紧机构用于整平和压紧电芯,便于后续的折极耳工序,所述折极耳机构包括竖直板、第三伸缩气缸和第四伸缩气缸,所述竖直板垂直设置在所述工作台面上,所述竖直板分左右两侧板,所述左右两侧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和所述第二调节杆用于调整所述竖直板在所述工作台面上的水平位移,所述第三伸缩气缸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调节杆设置在所述竖直板的右侧板上,所述第三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折耳片,所述第四伸缩气缸的固定端通过第四调节杆设置在所述竖直板的左侧板上,所述第四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折耳片,所述第三调节杆和所述第四调节杆分别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折耳片和所述第二折耳片的折耳角度。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电芯座、驱动电机、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所述电芯座的底端设置有滑块,所述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和所述滑块互相配合安装,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电芯座在所述导轨上滑动,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电芯座左侧的气缸安装座上,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电芯座右侧的气缸安装座上,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分别向中间靠拢完成对电芯的夹持,所述电芯座的前端设置有高度调节杆,所述高度调节杆用于调节折耳高度。
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卡座、第二卡座、第三卡座和第四卡座,所述第一卡座和所述第二卡座对应设置在所述导轨的两侧前端,所述第三卡座和所述第四卡座对应设置在所述导轨的两侧后端。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工作台面的中轴线上,且将所述竖直板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所述工作台面的后端,对应所述导轨的位置设置有所述整平压紧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19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