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气掺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7497.7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8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朱艳兵;王杰鹏;孙俊凯;魏海兴;张晓辉;岳飞飞;李黎明;郭少波;史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1/04 | 分类号: | F17D1/04;F17D3/01;F17D3/12;F17D5/02;F17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周蜜;仇蕾安 |
地址: | 05602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气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气掺氢系统,属于能源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天然气管路、天然气流量计、缓冲罐、氢气储罐、氢气流量控制器、氢气流量计以及控制模块,天然气流量计和氢气流量计用于实时监测天然气管路中天然气流量以及氢气管路中氢气流量,控制模块根据天然气流量计和氢气流量计的监测结果以及掺氢比的目标比例控制氢气流量控制器内部阀门的开度,从而调节氢气管路中氢气流量,确保天然气掺氢比在目标范围内。本发明所述系统结构简单,安全性高,能够实现天然气与氢气的有效混合,而且天然气掺氢比波动范围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气掺氢系统,属于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再生能源制氢是解决我国风、光等绿色电力消纳难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产消负荷的地理不匹配性,又存在氢气的大规模运输问题,天然气掺氢是解决大规模氢气长距离运输的可行途径之一。天然气掺氢技术是将氢气以一定体积比例掺入天然气中形成掺氢天然气(HCNG),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并可直接替代天然气进行使用的一种能源技术。该技术的突破及应用,将有助于我国绿色能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障和促进我国清洁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逐年提高,对外依存度已达45%,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是一个重大威胁。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绿色氢能,并通过天然气掺氢加以利用,这对我国的天然气缺口是一个有效补充。据统计,仅利用我国三北及西南地区的弃风、弃光、弃水电力制氢,每年的制氢量即可达100亿立方米以上,约为我国天然气进口量的10%。因此,天然气掺氢技术的突破及应用,对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天然气掺氢推广应用的关键是掺氢比的稳定控制。从天然气掺氢全过程来看,用户端尤其是工业用户的HCNG用气设备一般会针对一定的掺氢比进行参数设定,实际供应的HCNG掺氢比可在一定范围波动。若上游供应的HCNG掺氢体积比超出范围,则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或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下降,因此必须保持HCNG掺氢比例的基本稳定。天然气管道的天然气流量一般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不能及时根据天然气流量调整掺氢量,则可能导致掺氢比超出控制范围,给整个输气系统及下游用户带来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天然气在输送过程中流量存在波动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然气掺氢系统,该系统能根据天然气的流量对氢气的流量进行调控,确保掺氢比在目标比例范围内,避免给整个输气系统及下游用户带来安全风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天然气掺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天然气管路、天然气流量计、缓冲罐、氢气储罐、氢气流量控制器、氢气流量计以及控制模块;
天然气流量计安装在天然气管路上,天然气流量计用于实时监测天然气管路内的天然气流量;氢气管路的前端与氢气储罐连接,氢气储罐用于储存氢气,并为系统提供稳定的氢源;氢气管路的末端以及天然气管路的末端分别与缓冲罐连接,缓冲罐作为氢气和天然气的混合场所,可以提高混气均匀性;氢气流量控制器和氢气流量计安装在氢气管路上,且氢气流量控制器位于氢气流量计和氢气储罐之间,氢气流量计对调整后的氢气流量进行监测,不仅起到实时监测氢气管路内氢气流量的作用,还起到检验调控效果的作用;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氢气流量计和天然气流量计连接,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与氢气流量控制器连接,控制模块一方面用于采集、处理天然气流量计和氢气流量计的监测结果,另一方面用于控制氢气流量控制器内部的阀门开度以调节氢气管路内氢气的流量,从而实现掺氢比在目标比例范围内。
进一步地,天然气流量计和氢气流量计均选用质量流量计,相应地,氢气流量控制器选用质量流量控制器,监测精度高,结果更准确。
进一步地,对中高压天然气进行掺氢时,所述系统还包括氢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安装在氢气管路上,用于提高氢气储罐输出的氢气压力,实现与中高压天然气的有效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74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