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7326.4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7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白垚;张晶;白亚辉;唐攀攀;司建龙;李涛永;吕丰;李斌;沙怀时;张元星;马钊;蒋林洳;张琳青;李康;刁晓虹;李博文;张冬梅;王亚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3/50 | 分类号: | H04L43/50;H04L41/0631;G07F15/00 |
代理公司: | 河北国维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37 | 代理人: | 彭竞驰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 设备 通信 测试 方法 装置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适用于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计费控制器之间的第一通信数据、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模块之间的第二通信数据和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开关模块之间的第三通信数据;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和预设通信逻辑,对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各个组部件之间的通信逻辑进行测试,生成通信逻辑测试结果。本申请通过获取各个组部件之间的通信数据能够对组部件之间的通信逻辑进行检测,从而确定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充电流程是否可靠,进而提高充电流程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质量,规范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标准,对充电设备内计费控制器、充电控制器、充电模块、A/B/C型开关模块之间通讯所涉及的通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交互流程、报文分类、报文格式和内容提出了统一要求。
为验证不同厂家专用组部件的符合性,需对各家的专用组部件进行一致性检测。然而现阶段对充电桩内组部件通信协议的检测只停留在对通信数据正确性的检测上,因此电动汽车充电流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充电流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包括计费控制器、充电控制器、充电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计费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计费控制器之间的第一通信数据、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模块之间的第二通信数据和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开关模块之间的第三通信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和预设通信逻辑,对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各个组部件之间的通信逻辑进行测试,生成通信逻辑测试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装置,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包括计费控制器、充电控制器、充电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计费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装置包括:
通信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计费控制器之间的第一通信数据、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模块之间的第二通信数据和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开关模块之间的第三通信数据;
通信逻辑测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和预设通信逻辑,对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各个组部件之间的通信逻辑进行测试,生成通信逻辑测试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通信测试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73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离层注浆防跑浆注浆方法
- 下一篇:蝶阀高温条件下密封性能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