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灵长类药物成瘾性评估的方法与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53704.3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7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熊志奇;翟荣伟;赵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 |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01K1/03;A01K1/035;A01K29/00;A01K15/02;A61D7/00;A61B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灵长类 药物 成瘾性 评估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非人灵长类模型评估灵长类药物成瘾性的方法与应用。针对本领域中没有公认的评估灵长类药物成瘾性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评估灵长类药物成瘾性的方法,使用所述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评估出灵长类对待测药物是否具有成瘾性及其强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神经科学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灵长类药物成瘾性评估的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以强迫性、失去控制地用药行为和反复发生的复吸行为为,主要特征。个体反复使用成瘾性物质将产生躯体和(或)精神依赖。药物成瘾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药物成瘾性的科学评估,有助于预防药物滥用、实现合理用药,也是新药从基础研究转化至临床应用必不可少的一步。目前研究药物成瘾最有效的动物模型是自身给药模型,常用的模式动物是大、小鼠。由于啮齿类动物在药物成瘾相关脑区的解剖结构、投射环路、神经递质及受体系统等与灵长类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啮齿类动物模型在成瘾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解剖结构、发育及功能上与人类神经系统高度相似。因此,非人灵长类动物自身给药模型是评估灵长类药物成瘾性的最佳模型。
但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标准的、被广泛接受的灵长类动物药物成瘾性评估的方法。本领域人员发现,开发此类方法的难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习性不易于捉摸、使得一些研究模型难于获得稳定的结果;缺乏典型的、高效率的监测指标等。
综上,本领域亟待开发新型的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药物成瘾性评估的方法,以期通过可控的、标准化的方式,进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药物成瘾性评估,开发相对稳定可靠的评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长类药物成瘾性评估的方法与应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灵长类药物成瘾性评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提供灵长类药物成瘾性评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容纳受试动物的操作箱主体以及动物固定系统;所述操作箱主体中包括:交互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奖赏模块,监控模块,生命体征监测模块,记录-控制模块;所述交互模块用于与动物交互,包括交互面板,其上设置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奖赏模块或监控模块的部分组件(动物交互相关组件);所述奖赏模块包括:固体奖赏子模块、液体奖赏子模块、自动给药子模块;(2)利用(1)的装置,对灵长类动物进行奖赏或给药,分析或评估(包括定性分析/评估或定量分析/评估)药物对动物的成瘾性情况。
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以所述输入模块接收动物的行为信息。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以所述输出模块向动物传递刺激信号。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以所述奖赏模块给予动物奖赏。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以所述监控模块进行动物监控,较佳地包括监控动物的行为和/或头面部表现。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以所述生命体征监测模块进行动物生命体征监测。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以所述记录-控制模块获取、记录、分析和/或传递所述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奖赏模块、监控模块、生命体征监测模块的信息。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中,(2)中包括:(a)将动物置于(1)的装置的动物固定系统中,训练动物,建立其对输入模块的不同操作与获得固体奖赏物或液体奖赏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动物操作性反应条件反射;(b)利用自动给药子模块给药于动物,以药物替换奖赏模块中的固体奖赏物或液体奖赏物之一,观测动物的对于奖赏物和药物的反应,确定药物对动物的成瘾性。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液体包括果汁、糖水等。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固体奖赏物包括但不限于颗粒状、粉末状或丸状的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3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