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4276.8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7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顾晨;俞演名;董舒迪;黄伟斌;陆知耐;陈耀;陈晓军;戴文安;徐求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A01G20/00;A01G17/00;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飘浮 滨海 小型 栖息 系统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对漂浮型湿地载体、耐盐植物系统以及海藻植物系统的构建,同时通过漂浮型湿地载体与耐盐植物系统以及海藻植物系统相协调,衍生形成鸟类系统、微生物系统和鱼类贝类系统。本发明系统相对稳定、适应性强、净化效果显著,具有提升滨海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应、节约成本等优点,可满足不同海域的水质环境治理。其中,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藻类的吸收、富集和降解作用,可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极大地提高了水质净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滨海水域、淡咸水水系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近海是人为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归趋地之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地持续推进,发达的制造业、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水产养殖业及海上石油开采等行业已对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与生态破坏。漂浮型湿地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型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无二次污染、景观性好等特点,在环境改善、生态修复、栖息地构建、景观改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漂浮型湿地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于淡水环境,对于近海漂浮型湿地的研究则较少。利用漂浮型湿地技术开展近海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小型栖息地构建,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可提高海域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因此,应用漂浮型湿地技术开展近海海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对于优化近海岸线的利用、丰富滨海浅湾岸线生态结构、提升滨海海域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修复城市河道、湖泊、养殖水体的研究,但在海洋水体生态修复措施中,鲜有利用漂浮型湿地或浮床等类似结构进行滨海水域生态修复。如发明专利(201921790877.X)采用浮床框架、浮床载体、锚链连接组合而成,净化潮间带水体、抗风浪冲击,其仅提供有限的净化海水的功能。目前技术所选用的材料通常高密度聚乙烯材质作为浮床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释放有毒污染物质污染海域水体。另外,滨海生态环境退化、生物资源减少等现象日益显著。目前针对近海海域环境构建滨海漂浮型湿地的方法仍存在严重不足。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滨海人工海岸造成的生态岸线退化、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匮乏、环境承载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采用生态环保材料、选用适宜滨海潮汐特点的构型,实现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漂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可适用于滨海生态退化区、滨海排污口、河口等浅湾滨海环境;可为滨海岸带生物营造栖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浅湾滨海水域水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漂浮型湿地载体的构建:由植物纤维与高分子聚合纤维复合材质制作的若干载体衔接组建而成;
耐盐植物系统的构建:于漂浮型湿地载体的上方空间布设耐盐植物,形成耐盐植物系统;
海藻植物系统的构建:于漂浮型湿地载体的四周及下方空间均布设海藻植物,形成海藻植物系统;
漂浮型湿地载体与耐盐植物系统以及海藻植物系统相协调,为海鸟提供觅食和栖息的特定场所,衍生形成鸟类系统;
漂浮型湿地载体与耐盐植物系统以及海藻植物系统相协调,为微生物提供比表面积较大的生物膜载体,为鱼类贝类提供觅食和栖息的特定场所,衍生形成微生物系统和鱼类贝类系统。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涉及到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于平均水深2-6米的临海岸浅湾较平静水域构建栖息地系统,具体的栖息地系统包括耐盐植物系统、海藻植物系统、微生物系统、鱼类贝类系统、鸟类系统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4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免封管防回血静脉留置针
- 下一篇:一种切换式微致动部以及微致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