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温-热联动控制的垃圾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30275.8 | 申请日: | 2020-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4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康建雄;姜薇;陈泗丁;钟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G5/02 | 分类号: | F23G5/02;F23G5/027;F23G5/04;F23G5/16;F23G5/44;F23G5/46;F23J15/06;F23J15/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之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67 | 代理人: | 彭翠;方放 |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动 控制 垃圾处理 方法 | ||
1.一种气-温-热联动控制的垃圾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垃圾物料在密封条件下进行压缩进料,以挤出其中的空气,得到压缩后的垃圾物料;
(2)所述压缩后的垃圾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垃圾热解燃烧一体炉;所述垃圾热解燃烧一体炉包括其上部的干燥热解室和该干燥热解室下方的燃烧室;
(3)所述压缩后的垃圾物料自进料口进入后,在垃圾热解燃烧一体炉内随着垃圾物料分级布料装置自上而下逐级传递,在该逐级传递的过程中实现垃圾物料在干燥热解室内的干燥和热解过程;其中,所述垃圾物料分级布料装置为体式布料网格,所述体式布料网格用于延长物料在该垃圾热解燃烧一体炉内的停留时间,保证物料均匀受热而实现充分热解;且该体式布料网格的网格尺寸自上而下为渐变设计,用于将不同反应阶段不同粒度物料分阶段向下级传递,且控制不同尺寸物料在干燥和热解阶段不同的停留时间;
(4)垃圾物料在干燥和热解后产生的热解气和残炭从干燥热解室出口进入其下方的燃烧室,使得该热解气和残炭在含氧气氛中发生燃烧反应,燃烧反应产生的高温烟气为干燥热解室内的干燥和热解过程提供热量,实现热量的自供给;残炭燃烧后自燃烧室下端的出渣口排出,经过换热的高温烟气从该垃圾热解燃烧一体炉顶部的烟气出口排出,进行热量再利用和尾气处理;
所述干燥热解室内还设置有换热管组,该换热管组设置于所述体式布料网格四周,燃烧室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直接从换热管组下方进入,从该换热管组顶端出口流出,经集气罩收集后进一步通过热解炉顶端的烟气出口排出;通过该换热管组利用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烟气对干燥热解室提供热量;所述烟气出口的温度不高于500℃;
所述换热管组底部设置有类漏斗状隔板,该类漏斗状隔板将干燥热解室与燃烧室隔离开,所述热解室出口位于该类漏斗状隔板的底部中央,且该类漏斗状隔板用于将完成干燥热解的物料导流至热解室出口,然后从热解室出口进入燃烧室;所述出渣口上方设置有残炭导流板,该残炭导流板呈锥形,且该残炭导流板表面设置有孔隙,用于协助燃烧室内的残渣顺畅排除,而不会堵塞出渣口;
所述燃烧室内设置有供风管组,该供风管组包括第一供风管组和第二供风管组,所述第一供风管组包括缠绕于燃烧室炉壁外侧的进风盘管以及设置在炉壁内侧四周且与外侧缠绕的进风盘管相连通的环形布风管组;所述第二供风管组为设置在出渣口上方的蛇形供风管,其管壁设置有斜向下开孔;
所述第一供风管组和第二供风管组共用进风总管,进风总管还连接流量计和阀门,用于调节空气进气流量;所述第一供风管组中将进风盘管缠绕于燃烧室炉壁外侧,目的是使进气加热后再进入燃烧室;环形布风管组设置于燃烧室内壁四周,用于向燃烧室内均匀布气;
所述第二供风管组设置在出渣口上方,且在使用时埋于炉渣中,这样燃烧产生的炉渣能够与进入的冷空气进行换热,在降低出渣温度的同时,使得进气加热后再进入燃烧室燃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在全密封条件下,将储存在料坑的垃圾物料通过耙机转运至传送带,利用该传送带将垃圾物料传送至密封推料器中,该密封推料器连接垃圾热解燃烧一体炉的进料口,利用该密封推料器对垃圾物料进行压缩,挤出垃圾物料中的空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下方设置有进料口导流板,该导流板呈类漏斗状,该进料口导流板下方设置有等离子体火炬,用于在炉体点火时提供热量,为垃圾物料预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换热列管,其围绕体式布料网格而设置,且所述换热管组中各换热列管之间的间距在远离所述体式布料网格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这样设置一方面使得物料穿过侧面网格进入列管之间使不容易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换热速度,使整个干燥热解腔室内物料均匀受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027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