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攻丝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4564.9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8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潘丕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丕林 |
主分类号: | B23G1/18 | 分类号: | B23G1/18;B23G1/44;B23G1/46;B23G11/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吴凡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攻丝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攻丝机,属于机床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攻丝机加工精度低的问题。本攻丝机包括机壳,机壳上设有夹具,机壳内还设有与夹具同轴线且能通过滑动靠近或远离夹具的转动轴,转动轴上位于夹具一端固定有卡盘,卡盘与转动轴之间设有能使卡盘与转动轴周向脱离配合的离合结构,卡盘上周向固定有丝锥,丝锥上位于靠近卡盘一端具有无螺纹段,当丝锥插入工件内时所述卡盘能通过远离夹具使丝锥与卡盘分离。本攻丝机的丝锥在攻丝时能直接穿过工件,通过丝锥与卡盘分离使得工件从丝锥的后端取出,避免丝锥退回损伤螺纹,大大的提高了攻丝机的加工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床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攻丝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螺母等工件的应用遍布我们整个日常生活。螺母的内侧面都具有内螺纹,而内螺纹是需要通过攻丝机来进行攻丝获取的。现有的攻丝机往往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于夹持螺母的夹具,另一部分则是能固定丝锥和带动丝锥转动的主轴。螺母在加工内螺纹时通常先用夹具进行夹持固定然后主轴带动丝锥朝向螺母的内孔运动进行攻丝,在丝锥进入到内孔内并将内孔的侧壁加工螺纹之后,主轴通过反转和远离工件来实现将丝锥从加工好的螺纹孔内退出。在反转顺着内螺纹退出的过程中丝锥与螺纹孔是刚性接触的会由于主轴退回速度或反转速度的影响导致丝锥对刚加工好的内螺纹造成二次攻丝,内螺纹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而且由于螺母等工件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机床的加工量很大为了追求效率,给予单个螺母的攻丝内孔的时间通常会很短,所以导致丝锥的攻入和退出往往极为粗暴,所以加工出来的螺母的内螺纹的精度往往都较低。所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是当下刻不容缓要处理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攻丝机。它所解决的是现有攻丝机加工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攻丝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夹具,所述机壳内还设有与夹具同轴线且能通过滑动靠近或远离夹具的转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上位于夹具一端固定有卡盘,所述卡盘与转动轴之间设有能使卡盘与转动轴周向脱离配合的离合结构,所述卡盘上周向固定有丝锥,所述丝锥上位于靠近卡盘一端具有无螺纹段,当丝锥插入工件内时所述卡盘能通过远离夹具使丝锥与卡盘分离。
本攻丝机的夹具上装夹工件,转动轴上固定着卡盘,卡盘上周向固定有丝锥,丝锥能随着转动轴转动,但是丝锥的轴向是可活动的即丝锥是可以与卡盘脱离配合的。丝锥上的无螺纹段的设计的作用是丝锥在攻丝时可以直接穿过工件的内孔,使得工件位于无螺纹段处,当夹具松开工件时工件能套设在无螺纹段上在将丝锥与卡盘分离后即可取下攻好的工件,这样设计使得丝锥避免了攻丝完成反转退出时的二次破坏内螺纹,提高了攻丝的精度,使得本攻丝机的攻丝精度大幅度提升。
由于本攻丝机在工作时其转动轴是保持朝向一个方向一直转动的,丝锥也会一直保持转动,所以我们需要让丝锥停止转动才可以取下,所以卡盘与转动轴之间设置的离合结构即起到让丝锥和卡盘停止转动的作用,方便我们能取下丝锥让工件自无螺纹段处所在一端取下,实现了单次攻入工件避免了丝锥退出工件时对工件上的内螺纹造成的二次破坏,进一步提高了本攻丝机的攻丝精度。在实际操作中丝锥是在攻好一个工件后插入下一个待攻工件内借助待攻工件的内孔卡住,然后通过转动轴远离夹具来实现将丝锥与卡盘分离卸下攻好的工件,但是如果丝锥一直保持转动状态,丝锥与卡盘之间会产生扭矩从而无法实现分离,通过离合结构设计能消除扭矩方便丝锥的卸料,而且由于离合结构使得卡盘与丝锥都停止转动,在两者需要重新周向固定加工待加工工件时也能实现在原本分离时的位置上重新啮合,使得丝锥与卡盘的分离与配合变得顺畅,减少分离和重新配合时对待加工工件内孔的破坏,进一步提高了本攻丝机的加工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丕林,未经潘丕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45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