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产多糖的灵芝少孢品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2279.3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2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梁晓薇;胡惠萍;吴清平;谢意珍;刘远超;肖春;李向敏;蔡曼君;唐健;寇秀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G18/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朱聪聪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产 多糖 灵芝 品种 及其 人工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产多糖的灵芝少孢品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灵芝(ganoderma lucidum)M624,其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889。人工栽培方法,包括灵芝M624的菌丝培养、出芝管理和采收子实体。本发明筛选获得一种高产多糖的灵芝少孢品种‑灵芝M624,代料栽培中,其子实体中粗多糖含量达2.40±0.09%,远高于药典要求的0.9%,行业中代栽灵芝粗多糖含量一般为0.9~1.5%;而且本专利灵芝M624产孢量低,能减少对栽培环境和机器的影响,满足以子实体为采收目标的灵芝栽培。本发明既能在源头处提高灵芝原材料粗多糖含量,丰富目前市场灵芝品种,也适合工厂化规模化生产,避免灵芝喷孢时期产生大量的孢子粉对环境和机器带来的影响,满足灵芝产业化发展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产多糖的灵芝少孢品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灵芝的功效及其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均倍受认可,早在2010年被列入美国药典,目前其栽培及加工产业(包括保健食品、护肤品等)年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我国认定的灵芝品种有沪农1号等19个,其中1个是国外引进,3个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但根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科研人员2016年的菌种调查,全国的灵芝主产区正在使用的主产菌种:韩芝7个,美国灵芝2个,龙芝2个,沪农灵芝2个,日本灵芝1个,不明确品种1个。虽然本土选育的沪农、龙芝等系列品种有一定的推广,但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灵芝品种数量和普及度远不如引进种,如适合工厂化栽培、高产多糖或高产三萜等品种仍然是非常缺乏,因此灵芝菌种的选育是目前灵芝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随着灵芝研究的深入,其多糖药理活性得到被证实,研究表明灵芝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降血糖和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保护肝脏等作用(赵小平.药用真菌灵芝研究与栽培现状.中国食用菌,2019,38(7):1-5)。以灵芝多糖为主要成分的药材、药物和保健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商业价值,相关企业也逐步将重心投放在高产多糖的目标菌株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据文献报道,市场灵芝品种多糖含量一般为0.9-1.5%,椴木栽培的灵芝少部分可达1.8-2.5%,但是椴木栽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非常大,不利于栽培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代料栽培是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必然趋势。而且据国内灵芝栽培企业反映,灵芝品种在使用1-2年后就面临退化风险,不仅表现在产量下降,更重要的是代表其效用的主要成分,如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等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由此可见高产稳产且适应工厂化代料栽培的灵芝品种选育工作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产多糖、产孢量少的灵芝新品种-灵芝(ganoderma lucidum)M624。
本发明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M624,其于2019年11月7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其保藏编号为:GDMCCNo:60889。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灵芝M624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灵芝M624的菌丝培养、出芝管理和采收子实体。
具体优选为:
a、菌丝培养:灵芝M624菌块接种于母种培养基上,直至菌丝体长满斜面,将母种菌丝体转接至生产种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培养至菌丝体长满袋,取生产种菌丝体接种于栽培料,至菌丝长满带后,继续培养进行后熟期培养;
b、出芝管理:菌丝后熟期满后进行催蕾,待菌盖开始分化时,换新风,当子实体菌盖停止平展生长时,采收灵芝子实体。
所述的菌丝培养具体优选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2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