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77515.2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0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哈德胜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27/08 | 分类号: | B65B27/08;B65B35/44;B65B35/50;B65G15/58;B65G47/34;B65G47/82 |
代理公司: | 北京锦信诚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13 | 代理人: | 倪青华 |
地址: | 213159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国***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卡片 标签 收集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包括:真空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和负压结构;顶推机构,沿真空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并列设置有至少两个;下料滑台机构,包括接料槽和直线移动装置,接料槽对下落的卡片状标签按自下而上堆叠的方式进行收集,直线移动装置带动接料槽直线往复运动;转移机构,对达到设定数量且通过直线移动装置进行运送的卡片状标签进行转移;捆绑下料机构,对来自转移机构的设定数量的卡片状标签进行捆绑并输送下料。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得生产完成的电子标签自动化进行收集和整理,有效了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效率。同时,本发明中还请求保护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的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来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电子标签的编码方式、存储及读写方式与传统标签或手工标签不同,电子标签编码的存储是在集成电路上以只读或可读写格式存储的;特别是读写方式,电子标签是用无线电子传输方式实现的。RFID电子标签突出的技术特点是: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存储的信息量很大;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或红外在材料介质的表面读取信息。
鉴于上述优点,电子标签被广泛的应用,其在生产的过程中较容易实现较高生产效率,现有生产完成的电子标签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定数捆绑的方式发往下游的客户,在上述过程中付出的人工成本较高。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卡片状标签的下料收集装置,包括:
真空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和负压结构,所述传送带循环往复转动,所述负压结构对所述传送带位于底部的水平部分进行吸附;
顶推机构,沿所述真空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并列设置有至少两个,对贴附于所述水平部分上的卡片状标签提供推力,使得所述卡片状标签下落;
下料滑台机构,包括接料槽和直线移动装置,所述接料槽对下落的所述卡片状标签按自下而上堆叠的方式进行收集,所述直线移动装置带动所述接料槽直线往复运动;
转移机构,对达到设定数量且通过所述直线移动装置进行运送的卡片状标签进行转移;
捆绑下料机构,来自所述转移机构的设定数量的所述卡片状标签进行捆绑并输送下料。
进一步地,所述顶推机构包括座体、顶推气缸和顶块,所述座体固定设置,对所述顶推气缸进行固定,所述顶推气缸带动所述顶块垂直于所述水平部分运动,所述顶块对所述卡片状标签进行推动而使其下落;
所述传送带沿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有两个,所述顶块在两所述传送带之间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结构包括负压腔和导气板,所述导气板对所述负压腔的敞口端进行密封,且与所述传送带贴合设置,其上沿所述传送带的贴合范围均匀分布有若干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顶块底部为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水平部分的来料一侧成锐角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哈德胜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哈德胜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75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