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过载激活起控导弹的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7625.0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9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宁轩;刘龙;晏资湘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G3/22 | 分类号: | F41G3/22;H04L12/40;H04L69/18;G05B17/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汇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5 | 代理人: | 李恭渝 |
地址: | 43004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过载 激活 导弹 实物 仿真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过载激活起控导弹的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及方法,包括一台可进行远程控制的直流电源,半实物仿真机可向所述直流电源发送编程数据远端控制其上电或下电。本发明设计的基于过载激活起控导弹的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和方法,应用于某型号弹载武器系统仿真试验中,控制可编程电源在仿真中某一时间点上电,有效解决了传统仿真方法无法精确判断起控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半实物仿真的准确性,更加精准的模拟导弹实际飞行的过程;本发明可拓展用于各种需要模拟电源控制的场景,通过软件远程自动控制电源的输出电流或电压以及输出变化规律,模拟各种复杂的电源环境,可以在各种需要模拟电源场景的产品检验中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实物仿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过载激活起控导弹的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过载发射武器(如火炮,坦克炮)发射后的角速度信息测量是一个公认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角速度传感器件很难经受高过载环境的冲击,高过载过程对传感器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惯性力的直接冲击,二是高过载产生的应力波对结构的破坏。炮弹在发射过程中,要经历巨大的过载作用以加速到预期的发射初速度,该过载过程的幅度峰值可达20000g以上(g为重力加速度,下同),作用时间在数十毫秒以内。例如,155mm榴弹炮在发射过程中产生的最大过载脉冲幅度为20000g,持续时间5ms。通过在炮弹中增加惯性制导模块的方法可为弹道修正提供基准,有效提高弹药的命中精度。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常规弹药的制导升级工作,研制相关的惯性制导模块。其中,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更是把抗高过载陀螺仪作为关键器件之一列在了μPNT计划中。
研究发现,传感器件在不上电的情况下抗高过载能力显著优于上电情况下,有关试验表明,上电情况下传感器件抗过载能力约在5000g左右,不上电情况下传感器件抗过载能力约在10000g左右。所以为了解决高过载对传感器件的影响,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在导弹上设计过载开关,当敏感到较高过载即出膛后将热电池上电,令控制系统起控,若控制系统设计为此方案,则传统的半实物仿真方法存在不可行的风险。因为传统的半实物仿真中,会先令控制系统上电等待,当收到脱插信号或收到仿真机发送的虚拟惯组加速度后判定弹道零秒,从而起控;而在导弹上设计过载开关,利用过载激活使热电池上电令控制系统起控的方案,则无法提前上电,若仿真人员手动上电则无法保证起控时间的精度。如果想要更加精确的模拟过载激活导弹的上电起控时间,需要开发一种远程控制电源上电的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仿真方法对于过载激活导弹的半实物仿真方案而言,无法精确判断起控时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过载激活起控导弹的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包括一台可进行远程控制的直流电源,半实物仿真机可向所述直流电源发送编程数据远端控制其上电或下电。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平转换电缆,所述直流电源设置有与电平转换电缆相匹配的标准协议接口,所述电平转换电缆一端通过所述标准协议接口与所述直流电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半实物仿真机相连。
具体地,所述标准协议接口为RS232接口,所述直流电源具体设置有匹配RS232接口的DB9插头,所述电平转换电缆为IT-E131电缆,所述电平转换电缆通过所述DB9插头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依据半实物仿真上电装置的上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电源上的DB9插头接电平转换电缆的一端,所述电平转换电缆的另一端与所述半实物仿真机DB9接口相连接,设备接口均遵循RS232通信标准;
S2、配置RS232串口,使其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等通信设置与电源远程控制参数相匹配;
S3、利用电源的编程语法指南,通过指令来控制电源,本可编程电源的通信协议为SCPI或PL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未经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76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