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MIC结合活性的抗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4426.4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4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珍;杨正根;杨睿祯;李家萍;陈校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28 | 分类号: | C07K16/28;C12N15/13;G01N33/574;G01N33/577;A61K39/395;A61P35/00;B01J20/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诺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14 | 代理人: | 任毅;黄国亮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ic 结合 活性 抗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双MIC结合活性的抗体及其应用,抗体包括至少一个包含三个CDR的重链可变区和至少一个包含三个CDR的轻链可变区,其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的CDR序列如SEQ ID NO.1~30所述。本发明的抗MIC抗体对多种MICA及MICB蛋白具有很好的亲和效果,特别是对可溶性的MICA*008、MICA*010、MICA*002、MICA*009及MICB*005有结合活性,通过吸附人血液或血浆中的NKG2D配体,包括可溶性的MICA、MICB分子及MICA/B与抗MIC单抗药物组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以解除MIC蛋白异常升高引起的肿瘤免疫抑制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蛋白领域,特别涉及双MIC结合活性的抗体及其应用,具体涉及可溶性的MICA及MICB分子的异常表达相关肿瘤的治疗。通过表达抗MICA及MICB的抗体,将其偶联至固相载体上,通过免疫吸附的方式去除肿瘤患者血清中游离的可溶性MIC家族蛋白,增强NK细胞的免疫监控作用。
背景技术
癌症的防治是本世纪人类健康与寿命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年来免疫疗法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案。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主要抵抗病原体和癌症。NKG2D表达于NK细胞及CD8+T 细胞,也表达于部分的CD4+T 细胞、不变的自然杀伤 T 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iNKT)和γδT 细胞。人类有至少8个基因编码NKG2D的配体,包括MICA、 MICB、 RAET1E、 RAET1G、 RAET1H、 RAET1I、 RAET1L和RAET1N,某些具有广泛的等位基因多态性(Lanier, L. L.,2015)。MIC 基因家族包括MICA,MICB,MICC,MICD,MICE,MICF 和MICG 7 个成员,其中只有MICA、MICB 为功能基因。NKG2D受体及其配体相互作用,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同时NKG2D还可以作为协同刺激分子增强T细胞受体的信号传导,从而介导T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
MIC 分子分为膜型MIC 和可溶性MIC(soluble MIC, sMIC) 两种,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sMIC。体外实验表明,在可溶性MICA或RAET1E蛋白,或包含高水平可溶性MICA的病人血清存在的情况下,NK细胞的NKG2D依赖性的细胞毒性显著下降(WANG H,2008;段小辉,2010)。因此,抑制MIC分子脱落或用抗体药物中和sMIC的方法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手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式,但是手术的治疗要求比较早期,且患者的病变局限在局部。对于一部分中晚期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放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对一部分局部有压迫性症状或有局部浸润转移的,也需要使用放射治疗。药物治疗方面,传统化药副作用比较大,近年来,抗体药物是肿瘤药物治疗新的研究热点。CN110088137A/WO2014140884A2及US20200165343A1公开了一种能够结合MICA/B的抗体,主要结合MICA/B蛋白的α3结构域。CN108779178A公开了一种抗MICA的抗体,主要结合MICA*001、MICA*004、MICA*007和MICA*008。CN110267678A提供了一种能够结合MICA*008、MICA*002、MICA*004及MICB*005的抗体。US20180085400A1公开了一种抗MICA抗体与CD3等分子组成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iTEs用于治疗癌症的方法。CN105517572A 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中和可溶性MIC的单克隆抗体,治疗MIC阳性肿瘤。但是单抗药物需要的剂量都比较大,大剂量的抗体药物输入也存在一些安全风险。总之,肿瘤的治疗目前尚无通用的有效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44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