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3311.5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7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子文;李仁燕;金生;韩才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迪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牛丽霞;林敏仪 |
地址: | 22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板 支撑 加固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包括内模支撑结构和外模支撑结构,内模支撑结构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顶部模板,在顶部模板的下方且位于两个内墙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在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可伸缩构件,内墙模板的内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内墙背楞,在内墙背楞上设置有垂直于内墙背楞的第一支撑立柱,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的第一可伸缩构件可作用于第一支撑立柱上。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通过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分别给予内墙模板和外墙模板足够的刚度,无需采用止水螺杆来固定内墙模板和外墙模板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施工时效和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国家大力倡导海绵城市的前提下,城市管廊结构项目日益增多。管廊结构的模板工程以传统木模为主,也有部分标准段采用钢模施工,而铝模在管廊结构的应用比例非常低。由于铝模的周转特性突出及施工质量良好,在大体量的管廊标准段结构中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中,现场采用的铝模拼接结构需要较多的时间,施工时效较低,并且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施工时效与施工质量的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包括内模支撑结构和外模支撑结构,所述内模支撑结构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顶部模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模板两侧的内墙模板,在所述顶部模板的下方且位于两个内墙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可伸缩构件,所述内墙模板的内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内墙背楞,在所述内墙背楞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内墙背楞的第一支撑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的第一可伸缩构件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上,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立柱水平向外或者向内移动;所述外模支撑结构包括平行于所述内墙模板的外墙模板,在所述外墙模板的外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外墙背楞,在所述外墙背楞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外墙背楞的第二支撑立柱,在所述外墙模板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框架,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上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可伸缩构件,所述第二可伸缩构件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支撑立柱上,驱动所述第二支撑立柱水平向外或者向内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伸缩构件为第一液压千斤顶,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的液压缸体连接于第一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的杆件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一支撑立柱上;所述第二可伸缩构件为第二液压千斤顶,所述第二液压千斤顶的液压缸体连接于第二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二液压千斤顶的杆件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二支撑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第一底架,所述第一底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支撑立杆,所述第一可伸缩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杆上,在所述第一底架的两侧的所述第一支撑立杆上设置有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第二底架,所述第二底架远离外墙模板的一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支撑立杆,相邻的第二支撑立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二可伸缩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立杆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底架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底架下方连接有滑动于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滚轮;在所述第二底架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导轨,在所述第二底架下方连接有滑动于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模板的两侧连接有顶部连接板,所述内墙模板的上侧连接有侧部连接板,所述顶部连接板的自由端向下向外倾斜形成顶部倾斜板,所述侧部连接板的自由端向上向内倾斜形成侧部倾斜板,所述侧部倾斜板与所述顶部倾斜板相连接,在所述顶部倾斜板的内侧设有避让所述侧部倾斜板水平向内移动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侧部倾斜板的自由端的外侧壁具有压槽,在所述顶部倾斜板的自由端上设有装配于所述侧部倾斜板的压槽的配接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迪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未经合迪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33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