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智慧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6150.7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吴程;赵磊;赵丹;陈军;冯燕明;罗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盛鼎宏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3 | 代理人: | 闫红烨 |
地址: | 6500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海绵 城市 地表水 智慧 控制系统 | ||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智慧控制系统,涉及海绵城市领域,其包括用以对水体进行监测的多个监测模块、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处理的中央处理模块、以及根据中央处理模块发出的命令并作出响应的多个执行模块。多个监测模块可以对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回传给中央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将得到的数据汇总并分析形成应对方案,在通过发送指令给执行模块,完成相应的操作。该地表水智慧控制系统的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可以实现对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的实时监控,并根据相应情况作出应对,更好地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智慧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渗、滞、蓄、净、用”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也是海绵城市水生态构建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要实现上述功能,对于区域内水环境的规划利用必不可少,合理的水环境规划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蓄水、进水能力,还可以通过水景提高区域的整体形象,以及为区域内的绿植覆盖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要想更好地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功能,除了相应的硬件措施要达到要求以外,与之匹配的软件控制系统也同样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智慧控制系统,其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可以实现对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的实时监控,并根据相应情况作出应对,更好地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智慧控制系统,其包括用以对水体进行监测的多个监测模块、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处理的中央处理模块、以及根据中央处理模块发出的命令并作出响应的多个执行模块;其中,多个监测模块分布于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系统中,多个监测模块、多个执行模块均通过无线网络与中央处理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监测模块包括液位计、流量计、浊度计、雨量计、和溶氧测定仪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包括城市河道,城市河道沿生态海绵城市布置的地表结构;监测模块包括第一液位计、第一流量计、第一浊度计、以及第一溶氧测定仪,第一液位计、第一流量计、第一浊度计、以及第一溶氧测定仪的数量均为多个,并沿城市河道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执行模块包括设置于城市河道内的多个太阳能浮水式推流曝气机。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城市河道具有地势相对较高的高位端,以及地势相对较低的低位端,低位端与外水连通;监测模块包括位于低位端的第二液位计、第二流量计以及第二浊度计,执行模块包括位于低位端与外水连接处的第一闸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还包括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位于城市河道的高位端;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包括水生态景观区域,以及围绕水生态景观区域的陆地区域;水生态景观区域包括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多级生态跌水区、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以及第一表流湿地区;高水位消能沉淀区通过输水管道与城市河道的低位端连通;多级生态跌水区由呈阶梯状分布的多个跌水平台组成,多级生态跌水区包括较高的进水侧,以及较低的出水侧,多级生态跌水区的进水侧与高水位消能沉淀区连通;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与多级生态跌水区的出水侧连通;第一表流湿地区位于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远离多级生态跌水区的一侧,并与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连通;第一表流湿地区与城市河道的高位端连通;监测模块包括设置于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入口处,以及第一表流湿地区出口处的第二溶氧测定仪、第三液位计、第三流量计以及第三浊度计,执行模块包括设置设置在输水管道的输水泵。所述监测模块可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加密设置监测设备,还可以增加监测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61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