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1531.6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9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吉川雅之;一之瀬健一;西村宏行;加藤英俊;小里和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1M50/209;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9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敖敦格日乐;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中的 电池 搭载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具备:电池壳体,其具有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并对由多个单电池在第一方向上被排列而成的单电池组,以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排列为多列的状态而进行收纳;电缆,其以对单电池进行串联连接的方式而在单电池组的上表面侧被布线;屏蔽部件,其利用导电体而被电气式地构成为环路状,并以在俯视观察时与电缆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上部壳体上。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具有电磁波屏蔽件的蓄电池壳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186125号公报)。该蓄电池壳体具有树脂制的壳体主体和盖,且导电片对与盖相接触的壳体主体的开放部的周缘部进行覆盖。由此,使得从蓄电池所产生的电磁波被导电片所引导,从而防止了其向外部漏出的情况。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即使蓄电池壳体为了车辆(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而被设为铝制或树脂制,但其对于几kHz~10kHz的带域的电磁波的屏蔽能力也较低,因此使得车身侧的屏蔽应对措施成为必需,从而在结果上会牵涉到成本及重量的增加。如此,在对从蓄电池(多个单电池被排列而构成的单电池组)产生的电磁波向蓄电池壳体的外部漏出进行抑制的结构中,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对从单电池组产生的电磁波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漏出进行抑制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具备:电池壳体,其具有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并对由多个单电池在第一方向上被排列而成的单电池组,以在俯视观察或侧面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排列为多列的状态而进行收纳;电缆,其以对所述单电池进行串联连接的方式而在所述单电池组的上表面侧被布线;屏蔽部件,其利用导电体而被电子式地构成为环路状,并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上。
根据该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利用导电体而被电气式地构成为环路状的屏蔽部件以在俯视观察时与电缆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上部壳体上。因此,通过在电缆中流动的噪声电流从而在屏蔽部件中产生反电动势,且由该噪声电流所引起的电磁波会通过由反电动势所引起的电磁波而被抵消。由此,可抑制从单电池组所产生的电磁波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漏出的情况。
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中,所述电缆以形成大致封闭区间的方式而在所述单电池组的上表面侧被布线,所述屏蔽部件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电缆的大致封闭区间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
根据该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屏蔽部件以与被形成于单电池组的上表面侧的电缆的大致封闭区间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因此,由在电缆中流动的噪声电流所引起的电磁波会通过由在屏蔽部件中流动的反电动势所引起的电磁波而有效地被抵消。
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中,所述屏蔽部件被形成为板状。
根据该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屏蔽部件被形成为板状。因此,与屏蔽部件例如由缆线来形成的情况相比,易于阻挡由在电缆中流动的噪声电流所引起的电磁波,从而易于被激发出反电动势。
第四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中,所述屏蔽部件由缆线而形成。
根据该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屏蔽部件由缆线而形成。因此,与屏蔽部件例如被形成为板状的情况相比,即使电缆的布线被复杂化也能够灵活地应对。
第五方式为,在第一~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中,所述屏蔽部件的宽度被设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电缆的宽度至少等同。
根据该车辆中的电池搭载结构,屏蔽部件的宽度被设为在俯视观察时与电缆的宽度至少等同。因此,和屏蔽部件的宽度在俯视观察时与电缆的宽度相比而较小的情况相比,会激发出更大的反电动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15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半钢骨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