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冷转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40592.0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1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刘蕾;程勇;张平平;郭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32 | 分类号: | H02K1/32;H02K1/28;H02K9/19;H02K5/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3005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子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冷转子结构,包括转轴、第一转子压板、第二转子压板、转子铁芯、前轴承、后轴承;转轴内部有盲孔,盲孔前端开有第一导油槽,连通盲孔内部与轴承挡;转子铁芯上设有去重孔;第一转子压板内设有聚油槽,开有通油孔,通油孔的开孔位置覆盖到去重孔位置;第二转子压板的内侧开有向外圆周边缘发散的第二导油槽;冷却油液从电驱动的后端盖进入转轴内部,形成第一分油道和第二分油道;冷却油液受到离心力由聚油槽和通油孔进入去重孔,从第二导油槽甩出转子;冷却油液从后端进入转轴的盲孔,从第一导油槽流出轴承挡,冷却前轴承。通过转子压板和转子铁芯去重孔配合,充分冷却转子铁芯,在转轴上开孔冷却轴承,提高转子的冷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冷转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市场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性能需求不断提高,对电驱动系统要求的体积和功率密度也越来越高,也就是需要动力系统结构能够尽量的紧凑且轻巧,所以市场目前均在主推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三个单元集成的“三合一”产品结构。而传统的水冷方案,无法直接冷却热源,存在热阻。所以从电机绕组到水冷机壳,存在温度梯度。绕组无法直接冷却,导致温度堆积,形成局部热点。因此需要直接冷却热源来提升冷却效率。而油本身因为不导磁不导电的特性,对电机磁路无影响,且减速器本身有大量的润滑冷却油,因此选择油来作为内部直接冷却介质,成为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现有的油冷转子结构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转轴双层空心轴,一进一出,仅冷却转子铁芯内径,冷却效果一般;另一种是在两个转子压板上开孔,通过离心力甩油来冷却绕组端内部,主要冷却的还是定子,对转子冷却贡献不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冷却效率的油冷转子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冷转子结构,包括:转轴、第一转子压板、第二转子压板、转子铁芯、前轴承、后轴承;
所述第一转子压板为靠近后端盖一侧的转子压板,所述第二转子压板为另一侧的转子压板;所述后轴承为靠近后端盖一侧的轴承,所述前轴承为另一侧的轴承;
所述转轴的内部有盲孔,盲孔朝向电驱动的后端盖开口,盲孔前端开有第一导油槽,连通盲孔内部与轴承挡;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位置对应的去重孔;所述第一转子压板内设有聚油槽,并开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一端连通在所述聚油槽内,另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一转子压板的内侧,所述通油孔的开孔位置覆盖到所述转子铁芯上的去重孔位置;所述第二转子压板的内侧开有向外圆周边缘发散的第二导油槽;
冷却油液从电驱动的后端盖进入所述转轴的内部,形成第一分油道和第二分油道;所述第一分油道由各个转子铁芯上的去重孔组成,冷却油液受到离心力由所述第一转子压板内的聚油槽和通油孔进入所述转子铁芯的去重孔,从所述第二转子压板上的第二导油槽甩出转子;所述第二分油道为第一导油槽,冷却油液从后端进入所述转轴的盲孔,从盲孔前端的第一导油槽流出轴承挡,冷却所述前轴承。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聚油槽为环形槽,用于积累进入所述转轴后的部分冷却油液。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通油孔的数量为4。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转子压板、所述第二转子压板、所述转子铁芯上对应位置分别设有定位孔。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转轴的盲孔内的部分冷却油液在运行中回流到后端对所述后轴承冷却。
本发明的优点是:
通过两个转子压板的特别设计和转子铁芯的去重孔配合,充分冷却转子铁芯并降低磁钢的温度,同时在转轴上开孔,冷却输入轴的轴承,提高了转子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带有油冷转子结构的电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0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