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交通用冗余光传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37619.0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6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陈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B61L23/00 |
代理公司: | 淮安睿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72 | 代理人: | 郭宗胜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通用 冗余 传输 系统 | ||
轨道交通用冗余光传输系统,它涉及轨道交通光通信系统技术领域。它包含进站点控制器、中间控制器、出站点控制器、第一光电检测器、第二光电检测器、光缆、安全固定器、信号稳定器;所述的进站点控制器安装在轨道交通站点的进站位置处,出站点控制器安装在轨道交通站点的出站位置处,中间控制器安装在进站点控制器、中间控制器之间的轨道中点位置一侧;进站点控制器与中间控制器之间的轨道一侧安装有第一光电检测器,中间控制器与出站点控制器之间的轨道中点位置一侧安装有第二光电检测器;它通过与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对接,实现车辆进出站的时间及行驶速度精准控制,且具有备用辅助功能,简化轨道交通车辆的制动操作,提高自动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光通信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冗余光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跨座式轨道系统和悬挂式轨道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根据服务范围差异,轨道交通一般分成国家铁路系统、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三大类。轨道交通普遍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班次密、安全舒适、准点率高、全天候、运费低和节能环保等优点,但同时常伴随着较高的前期投资、技术要求和维护成本,并且占用的空间往往较大。
现有的正常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存在一个常见的轨道交通工作操作问题,即当车辆进站或出站时,需要驾驶员通过驾驶经验配合车内控制系统判断进站的制动时间与制动距离,存在一定的复杂操作,在自动化的轨道交通系统中通常使用光电信号传输来解决此问题,由于现有的光电信号传输辅助系统并不能够使驾驶员通过简易操作完成制动,且当辅助系统故障时,容易导致车辆制动时间及速度不受控制,危险性极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用冗余光传输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冗余光传输系统,它通过与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对接,实现车辆进出站的时间及行驶速度精准控制,且具有备用辅助功能,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能,简化轨道交通车辆的制动操作,提高自动化程度,能够在系统故障时保持车辆的正常操作及控制,安全性较高,且适用于各种轨道交通车辆,实现安全智能化轨道交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进站点控制器1、中间控制器2、出站点控制器3、第一光电检测器4、第二光电检测器5、光缆6、安全固定器7、信号稳定器8、轨道9、地面10、主工作电路11、冗余电路12;所述的进站点控制器1安装在轨道交通站点的进站位置处,出站点控制器3安装在轨道交通站点的出站位置处,中间控制器2安装在进站点控制器1、中间控制器2之间的轨道9中点位置一侧;进站点控制器1与中间控制器2之间的轨道9一侧安装有第一光电检测器4,中间控制器2与出站点控制器3之间的轨道9中点位置一侧安装有第二光电检测器5;进站点控制器1、中间控制器2、出站点控制器3、第一光电检测器4、第二光电检测器5之间通过埋入地面10的光缆6连接,且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安全固定器7,进站点控制器1与中间控制器2、中间控制器2与出站点控制器3、出站点控制器3与第一光电检测器4、第一光电检测器4与第二光电检测器5之间的连接光缆6上均设置有一个信号稳定器8;进站点控制器1、中间控制器2、出站点控制器3内部均包括主工作电路11、冗余电路12;
所述的第一光电检测器4、第二光电检测器5结构相同。
所述的第一光电检测器4、第二光电检测器5与进站点控制器1、中间控制器2、出站点控制器3在交通轨道上同侧安装。
所述的安全固定器7为光缆6专用的锁接固定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76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分段式双晶压电-电磁复合俘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