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及其检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34111.5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4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赵从峰;程晓军;李厚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F23M5/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9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省煤器 可拆卸 及其 检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及其检修方法,包括金属的立体框架(1),立体框架中设有由一组横杆(4)、一组竖杆(5)及一组纵杆(3)连接组成的立体网格支撑架,立体网格支撑架中的每个网格中设有隔板(6),每个网格中分别设有一块与网格活动装配的矩形炉墙模块(7)。当省煤器管束或弯头部分发生泄漏时,抽取部分炉墙模块,观察省煤器管束泄漏位置后,采用带压堵漏设备通过网格对泄漏的省煤器管束或弯头进行带压堵漏。本发明有益效果:可以在不停炉的情况下,快速确认泄漏位置然后进行处理,有效的解决了生产影响和检修风险。
技术背景
本发明属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及其检修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省煤器管束经过冲刷、磨损等因素,常会造成省煤器管束发生泄漏,特别是在弯头处。常规处理通常采用停炉、降温、泄压后进行堵漏,但检修时间较长,一般需要48小时左右,才可以进入内部查漏,确认具体管束泄漏位置后进行堵漏处理。不但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还会在检修过程中出现较大风险。随着带压堵漏技术的出现,在运行状态下带压堵漏成为可能。但关键是泄漏部位的确认有一定困难,该方法就是在省煤器易泄漏部位安装简易炉墙模块。在温度测点发生变化,确认省煤器管束发生泄漏后,可以把炉墙模块抽出,检查确认管束泄漏具体位置,然后进行带压堵漏,即解决了生产影响和检修风险,同时保证了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省煤器管束发生泄漏后不用停炉,通过快速确认具体管束泄漏位置的方法,提供的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及其检修方法,可以解决省煤器管束发生泄漏后带压堵漏技术进行处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的立体框架1,立体框架1中设有由一组横杆4、一组竖杆5及一组纵杆3连接组成的立体网格支撑架,立体网格支撑架中的每个网格中设有隔板6,每个网格中分别设有一块与网格活动装配的矩形炉墙模块7。所述炉墙模块7内部用保温棉或轻质保温材料填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的检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当省煤器管束或弯头部分发生泄漏时,抽取部分炉墙模块,观察省煤器管束泄漏是否泄漏;
(2)当抽取的炉墙模块位于煤器管束泄漏处,观察到省煤器管束泄漏具体位置后,根据情况适当扩大抽取的炉墙模块,采用带压堵漏设备通过网格对泄漏的省煤器管束或弯头进行带压堵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省煤器处利用框架,在框架内部安装炉墙模块来代替原先砖混炉墙,在省煤器发生泄漏后,常规处理需要停炉,正常情况需要48小时左右,不但给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检修还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采用带压堵漏技术进行堵漏,关键需要确定管束泄漏的具体位置,采用可以拆卸的炉墙模块,可以在不停炉的情况下,快速确认泄漏位置然后进行处理,有效的解决了生产影响和检修风险,保证了锅炉的连续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的可拆卸炉墙,包括有前后矩形框架1a组成的金属立体框架1,立体框架1中设有由一组横杆4、一组竖杆5及一组纵杆3连接组成的立体网格支撑架,立体网格支撑架中的每个网格中设有隔板6,每个网格中分别设有一块与网格活动装配的矩形炉墙模块7,所述炉墙模块7内部用保温棉或轻质保温材料填充。
上述技术方案中,矩形框架可以用普通槽钢制作;
横杆4、一组竖杆5及一组纵杆3也采用金属型材;所述隔板也采用金属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41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