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8296.9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0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凌小君;周洪;胡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禾旺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24/20;A01G9/02;E02B7/00;E02B1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欣达共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5 | 代理人: | 戴丽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淤泥 植被 恢复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资料检测收集: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本发明将淤泥集中堆放在种植区开挖的坑内,避免了淤泥直接排放至他处,较为环保,同时集中堆放的淤泥还可重复作为种植湿生植物的养料,其能够迅速营建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填埋时采用间断式的填埋,将淤泥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之后在沉淀池内沉淀,最后在抛洒完毕种植植物后将沉淀池内的淤泥抛洒在植物上对植物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态清淤、湿地项目的不断增多,该项目在实施时通常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池底底泥的清理,池底底泥在清理后造成大量的淤泥堆积,人们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转移处理,在处理时有条件的工地可通过外运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无条件的工地则通常采取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也有部分是现场采用水泥进行拌和固化。
然而在一些地区有一些无能力处理的工地为了省时省力甚至直接采取偷排进其他河道和鱼塘的方式进行处理,难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现场采用水泥进行拌和固化的方式也存在残留较多的问题,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期植被恢复存在生长不良的问题,甚至死亡,淤泥堆放一般厚度较深会伴随出现土地利用率降低和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同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容易出现反复情况,变成沼泽,以岛屿种植区为例,岛屿其本身的高度大致高于海平面,其本身的面积较小,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时难免导致岛屿可利用空间再度减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资料检测收集:
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
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
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2)土地整理:
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
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
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0.3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0-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此时人们使用排污泵将种植池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进行排除,排水渠中的污水最终流入至多个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再次填埋,直至种植池多次填埋保留0.1-0.2m深度完成填埋工作。
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工人站在S1堤坝上抛撒Q2中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抛撒均匀。
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采取抛洒的方式将淤泥均匀铺洒在种植池中对S4中种植植物进行覆盖,提高成活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禾旺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禾旺环境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82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