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落地窗空调集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4373.7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2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钱小石;施骏业;陈江平;高天元;陆冰清;李园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7/013;F24F1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落地窗 空调 集成 系统 | ||
一种一体式落地窗空调集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冷端机组、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和热端机组。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包括:设置于工质缓冲罐内的多组工质流道和柱塞泵,以及电卡薄膜,其中:多组工质流道并列设置于工质缓冲罐中部,柱塞泵设置于工质缓冲罐的底部,电卡薄膜设置于工质流道内。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空调系统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一体式落地窗空调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家用和商用空调系统普遍采用蒸发压缩循环,其中制冷剂可导致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系统COP在2~4之间,能效提升潜力已近极限。近年来,固态制冷发展迅速,在制冷能效和可集成度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目前电卡制冷技术(ElectrocaloricCooling)是固态制冷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电卡制冷技术的制冷效果来源于对绝缘材料的电场作用。对于电卡材料反复充放电能引起材料相变,从而得到吸热或放热的循环制冷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空调能效提升潜力不足以及与建筑本体集成度差的缺陷,提出一种一体式落地窗空调集成系统,采用电卡系统,能够显著提高效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式落地窗空调集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冷端机组、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和热端机组。
所述的冷端机组和热端机组均包括:换热器、鼓风机、模式风门和导风叶片,其中:鼓风机位于机组中央,换热器设置于鼓风机外,模式风门与换热器连接,导风叶片设置于机组的表面。
所述的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包括:设置于工质缓冲罐内的多组工质流道、柱塞泵以及设置于工质流道内的电卡薄膜,其中:多组工质流道并列设置于工质缓冲罐中部,柱塞泵设置于工质缓冲罐的底部。
所述的工质缓冲罐的中部表面设有透明玻璃观察窗。
所述的工质流道的内部设有透明的工质。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震荡流驱动与换热器系统,解决了电卡制冷技术只能间歇交替冷热的问题,实现了连续稳定的冷量或热量输出,并且可以与落地窗系统集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冷端机组及热端机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工质流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a为制热模式;b为制冷模式;
图中:冷端机组1、热端机组2、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3、换热器4、鼓风机5、模式风门6、导风叶片7、工质缓冲罐8、工质流道9、柱塞泵10、电卡薄膜11、工质12、玻璃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依次连接的冷端机组1、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3和热端机组2。
如图2所示,所述的冷端机组1和热端机组2均包括:换热器4、鼓风机5、模式风门6和导风叶片7,其中:鼓风机5位于机组中央,换热器4设置于鼓风机5外,模式风门6与换热器4连接,导风叶片7设置于机组的表面。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集成电卡器件玻璃窗系统3包括:设置于工质缓冲罐8内的多组工质流道、柱塞泵10以及设置于工质流道内的电卡薄膜11,其中:多组工质流道并列设置于工质缓冲罐8中部,柱塞泵10设置于工质缓冲罐8的底部。
所述的工质缓冲罐8的中部表面为玻璃13以充当玻璃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43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