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拼拆式船用筒型存放架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99866.6 | 申请日: | 2020-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3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安;陈雪敏;杜裴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 主分类号: | B65D25/02 | 分类号: | B65D25/02;B65D25/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许丽 |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拼拆式船用筒型 存放 | ||
本发明针对传统包装筒存放架结构固定,船舱窄小空间内布置不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拼拆式筒型存放架,包括包装筒主体、外凸体、内凹孔、包装筒盖、包装筒支撑底板等,包装筒主体外形为正六棱柱,内部有圆柱形孔可用于存放待储存物品,包装筒主体的柱表面有内凹孔和外凸体,包装筒支撑底板为正五棱柱拼接而成,形状上更类似于“齿条”,“齿条”的“齿数”为2,每个齿表面上都有两个对称的内凹孔。为充分利用舱内空间,本发明通过改进包装筒的结构,实现了传统的包装筒与包装筒存放架两种不同装置功能的结合。可提升舱内布置密度,便于推进船体的轻量化设计。结构形式上更简单、灵活,适用性和实用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可应用于船舶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可根据船舱内的空间结构进行拼拆的船用筒型存放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船用包装筒存放架上一般置放多个可堆叠的包装筒,每个包装筒内可存放待储存物品。
传统的包装筒存放架通过档杆实现对包装筒水平方向上的限位,通过锁紧装置实现对包装筒的垂直方向上限位,以防止包装筒因为船体纵摇、横摇、升沉等运动而倾落,包装筒的布置通常会受管路排布(水、气管体)、支撑结构(柱体)以及船体结构影响。传统的包装筒存放架由于档杆、锁紧装置的存在导致其结构固定,不能在有限的舱内空间提升布置密度。
改变传统包装筒的外形和结构,可将结构形式固定的传统包装筒存放架变成可拼拆型筒形存放架。一方面,传统包装筒存放架的限位装置(如档杆,锁紧机构等)重量省去后更容易推进船体的轻量化设计;另一方面,存放架灵活的布置方式可提高空间使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传统的船用包装筒存放架结构固定,不能充分利用舱内空间适当提升舱内布置密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拼拆式船用筒型存放架,通过改进包装筒的结构,实现了传统的包装筒与包装筒存放架两种不同装置功能的结合。
本发明的可拼拆式船用筒型存放架,包括包装筒主体、包装筒盖、包装筒支撑底板;包装筒主体的外形需根据存待储存物品的尺寸进行设置,包装筒主体柱表面上有内凹孔和外凸体;包装筒盖可通过锁合装置将包装筒主体内的圆柱形孔密封;包装筒支撑底板,形状采用为齿条,齿条表面上有内凹孔,包装筒主体上的外凸体可插入包装筒支撑底板上的内凹孔内,以实现筒型存放架的拼接。
进一步,包装筒主体的外形为正六棱柱,内部有圆柱形孔可用于存放存放待储存物品,包装筒主体的外形需根据存待储存物品的尺寸进行设计制造,包装筒盖可通过锁合装置将包装筒主体内的圆柱形孔密封,以防止物品倾落,包装筒主体柱表面上有两个内凹孔和两个外凸体;包装筒支撑底板,其外形为正五棱柱拼接而成,形状上更类似于“齿条”,“齿条”的“齿数”为2,每个齿表面上都有两个对称的内凹孔,包装筒主体上的两个外凸体可插入包装筒支撑底板上的两个的内凹孔内,包装筒之间的拼装方法与包装筒主体和包装筒支撑底板之间的连接原理相同,即上层包装筒主体的外凸体可插入与下层包装筒主体的内凹孔中,以实现筒型存放架的拼接。根据舱内实际布置情况可对可拼拆式筒型存放架的布置形态进行调整;
为防止包装筒支撑底板与甲板连接部位承受较大弯矩载荷,增加钢索连接块与收紧装置。钢索连接块,形状为正五棱柱,柱表面上有1个内凹孔和1个外凸体,钢索连接环与钢索连接块固连,钢索连接块柱表面上的外凸体可插入包装筒主体上的内凹孔中,包装筒主体上的外凸体也可插入钢索连接块柱表面上的内凹孔中;收紧装置的拉伸钢索可收紧和拉伸,拉伸钢索可通过末端弯钩勾住钢索连接块上的钢索连接环,通过收紧力来减小包装筒支撑底板与甲板连接部位承受的弯矩载荷。
本发明通过改变包装筒的结构实现了传统的包装筒与包装筒存放架两种不同装置功能的结合。能在有限的舱内空间提升布置密度;省去传统存放架的限位装置(如档杆,锁紧机构等)重量更容易推进船体的轻量化设计,结构形式上更简单,灵活,适用性和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包装筒主体侧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98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