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椭圆形线列阵的穿护套装置及穿护套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94540.4 | 申请日: | 202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5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张立;洪有财;胡勇军;李跃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H3/00 | 分类号: | G01H3/00;B23P21/00;F16J15/06;B66F1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椭圆形 列阵 护套 装置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椭圆形线列阵的穿护套装置及穿护套工艺,涉及水声探测领域,该装置包括牵引绞盘A、充气钢管、转接头、椭圆内腔夹具、牵引绞盘B、椭圆形护套和裸阵,牵引绞盘A和牵引绞盘B位于充气钢管的两侧,牵引绞盘A的牵引绳将裸阵牵引至充气钢管内;转接头一端固装在充气钢管上,转接头另一端伸出充气钢管外并套入椭圆形护套头部,椭圆形护套的尾部塞装护套密封堵头;牵引绞盘B的牵引绳依次穿过护套密封堵头、椭圆形护套和转接头并与裸阵连接;椭圆形护套外安装有椭圆内腔夹具;该工艺包括装置密封工艺、夹具装配工艺和裸阵牵引工艺。本发明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加工生产方便,椭圆形护套充气后仍保持椭圆形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声探测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椭圆形线列阵的穿护套装置及穿护套工艺。
背景技术
线列阵是一种水下声信号接收设备。目前,国内外线列阵主要有两种方式:水平线列阵和垂直线列阵,其中水平线列阵分为拖曳使用的拖曳线列阵和水平布放于水底的岸基线列阵,其测量范围为水平孔径;垂直线列阵测量为垂直孔径,但都为定点布放,无法实现机动探测,不利于目标信号的抓取。
为了实现垂直孔径测量且具备机动性和连续性,增加探测范围,引入了“拖曳式垂直线列阵”的概念,即线列阵尽可能以垂直姿态在水中拖曳工作,但现有的线列阵都为圆形阵(截面为圆形),圆形阵切割水流,水流容易在圆形阵迎流面后方产生负面层分离,产生的涡激振动引起线列阵振动以及水流的流噪声,使拖曳自噪声提高,降低探测能力。所以必须将线列阵进行扁平化设计,即线列阵的截面为椭圆形,以达到减小拖曳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涡激振动从而降低流噪声的目的。
线列阵采用封闭结构:其内部的连接器、结构件、传感器、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等安装于承力绳索上,电子模块按要求导线连接后形成裸阵,裸阵穿过PU护套并通过两端的连接器与护套形成紧固和密封,最后从水密连接器的填充孔向内注入轻蜡油、硅油、固体凝胶等填充剂。因此在线列阵成阵过程中,穿护套是很关键的一个流程。
现有的线列阵都为圆柱型,圆柱形的裸阵穿入圆管护套较为简单:用密封装置在圆管护套内充气略使其鼓涨,牵引裸阵进入护套即可。但是椭圆形护套充气后会呈现圆形,椭圆形裸阵在长轴方向会与护套内壁挤压干涉,线列阵越长结构件越多则阻力越大,导致裸阵无法被牵引穿入椭圆形护套,强行牵引会造成安全事故或设备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椭圆形线列阵的穿护套装置及穿护套工艺,解决了椭圆护套充气后与裸阵的匹配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椭圆形线列阵的穿护套装置,包括牵引绞盘A、充气钢管、转接头、椭圆内腔夹具、牵引绞盘B、椭圆形护套和裸阵,牵引绞盘A和牵引绞盘B分别位于充气钢管的两侧,牵引绞盘A的牵引绳将裸阵牵引至充气钢管内;转接头一端固装在充气钢管上,转接头另一端伸出充气钢管外并套入椭圆形护套头部,椭圆形护套的尾部塞装护套密封堵头;牵引绞盘B的牵引绳依次穿过护套密封堵头、椭圆形护套和转接头并与充气钢管内的裸阵连接;转接头与护套密封堵头之间的椭圆形护套外安装有椭圆内腔夹具,用于夹持椭圆形护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牵引绞盘A和牵引绞盘B的牵引绳采用钢索内芯PU绳。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充气钢管采用无缝钢管制成,其一端设有用于连接转接头的安装卡口,另一端设有中心开孔的密封盖用于穿入牵引绞盘A的牵引绳;充气钢管上设有用于放气的放气阀门、用于充气的充气阀门及压力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接头包括底座和固装在底座上的凸管,底座固装在充气钢管靠近牵引绞盘B的一端,并用螺栓紧固;凸管内外都为椭圆形并套入椭圆形护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上与充气钢管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凸管内径长短轴方向各大于裸阵1mm,凸管外径尺寸大于椭圆形护套外径尺寸2mm,凸管外周加工若干浅槽用于安装抱箍,抱箍卡装在椭圆形护套外进一步固定椭圆形护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45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