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丝线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92301.5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6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利山裕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1H15/00 | 分类号: | D01H15/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夏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线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的丝线处理装置,能够切换吸引并捕捉丝线的状态和夹持并捕捉丝线的状态。丝线处理装置具备:流体供给路(85),被供给压缩空气;第1捕捉机构(81),能够通过在向流体供给路(85)供给了压缩空气时产生的负压来吸引并捕捉丝线(Y);以及第2捕捉机构(82),能够夹持并捕捉丝线(Y)。第2捕捉机构(82)为,在未向流体供给路(85)供给压缩空气时成为能够夹持并捕捉丝线(Y)的捕捉状态,通过向流体供给路(85)供给压缩空气而从捕捉状态成为不夹持丝线(Y)的解除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丝线进行处理的丝线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纤维机械中进行挂丝作业、丝线切断作业等时的丝线的处理,使用吸枪来进行。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在拉伸假捻机中开始作业时,在进行使长丝穿过一系列路径的穿丝作业时,在用吸枪吸引了长丝的状态下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2034号公报
如上所述,当在使用吸枪吸引并捕捉了丝线的状态下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当吸枪对丝线的吸引力较弱时,无法对丝线施加足够的张力,因此有时无法进行丝线切断作业。为了适当地进行丝线切断作业,还可以考虑代替吸枪而采用夹持并捕捉丝线的夹头装置。但是,在夹持并捕捉丝线的情况下,在挂丝作业时丝线松弛而难以向导丝器等进行挂丝。
此外,还可以考虑构成为,使吸枪具备夹持丝线的夹头机构,能够切换吸引并捕捉丝线的状态和夹持并捕捉丝线的状态,根据作业内容来切换状态。但是,吸枪的构造变得复杂,产生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的丝线处理装置,能够切换吸引并捕捉丝线的状态和夹持并捕捉丝线的状态。
第1发明的丝线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流体供给路,被供给压缩流体;第1捕捉机构,能够通过在向上述流体供给路供给压缩流体时产生的负压来吸引并捕捉丝线;以及第2捕捉机构,能够夹持并捕捉上述丝线,上述第2捕捉机构为,在未向上述流体供给路供给压缩流体时成为能够夹持并捕捉上述丝线的捕捉状态,通过向上述流体供给路供给压缩流体而从上述捕捉状态成为不夹持上述丝线的解除状态。
在本发明中,能够取得通过第1捕捉机构吸引并捕捉丝线的状态和通过第2捕捉机构夹持并捕捉丝线的状态。因而,能够与作业内容相匹配而以适当的状态捕捉丝线。此外,能够利用产生用于通过第1捕捉机构吸引丝线的负压的压缩流体,将第2捕捉机构切换为捕捉状态和解除状态。因此,与另行设置用于驱动第2捕捉机构的驱动源的情况等相比,装置变得简单,能够小型化。
第2发明的丝线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管状的主体部件,构成与上述流体供给路相连的吸引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罩部件,覆盖上述主体部件的外周面,上述主体部件和上述罩部件能够沿着上述主体部件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通过上述主体部件和上述罩部件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上述第2捕捉机构能够取得上述捕捉状态和上述解除状态。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管状的主体部件和覆盖主体部件的外周面的罩部件沿着主体部件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由此能够将第2捕捉机构切换为捕捉状态和解除状态,因此能够抑制与主体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大型化。
第3发明的丝线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件具有吸引口,该吸引口设置于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与和上述流体供给路相连的一侧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上述罩部件具有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与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另一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在通过上述主体部件和上述罩部件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相对移动而上述罩部件的上述对置部与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另一端部抵接时,上述第2捕捉机构成为能够通过上述主体部件的上述另一端部和上述罩部件的上述对置部夹持并捕捉上述丝线的上述捕捉状态。
在本发明中,通过成为在主体部件的设置有吸引口的另一端部与罩部件的对置部之间夹持丝线的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来实现能够夹持并捕捉丝线的第2捕捉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未经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23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