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感器升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7771.4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0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石凯;许健;张鹏;尹方洲;顾野;秦其智;刘宾;李威;张天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3/02 | 分类号: | F16M13/02;F16M11/04;F16M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张明利 |
地址: | 273599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 升降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感器升降装置,涉及传感器标校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固定机构,传感器固定在固定机构上;悬挂机构,其用于将固定机构的一端固定在矿洞顶部;以及吊拉机构,其用于将固定机构吊拉至矿洞顶部;所述吊拉机构包括拉绳,拉动拉绳时,拉绳带动固定机构向上移动,拉绳的位置能够被固定,进行传感器表校的时候,松开对拉绳的限位,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固定机构靠近拉绳一端向下移动,便于人工降传感器从固定机构上取下并进行标校,标校结束后,拉动拉绳,使得固定机构靠近拉伸一端上升至矿洞顶部并且固定拉绳,无需人工频繁的上下攀爬,节省了大量人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标校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传感器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矿洞开掘的过程当中,在矿洞顶部需要设置传感器来对矿洞进行检测,随着矿洞的掘进,矿洞当中所安装的传感器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多,为了保证传感器检测的精准性,需要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标校,进行标校的时候,需要人工通过梯子等工具攀爬到矿洞顶部,然后取下传感器进行标校,标校结束之后,人工在通过梯子等工具攀爬到矿洞顶部进行传感器安装,在进行标校的过程当中,需要人工频繁的借助工具进行上下攀爬,使得标校过程浪费大量的人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升降装置,其进行传感器表校的时候,松开对拉绳的限位,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固定机构靠近拉绳一端向下移动,便于人工降传感器从固定机构上取下并进行标校,标校结束后,拉动拉绳,使得固定机构靠近拉伸一端上升至矿洞顶部并且固定拉绳,无需人工频繁的上下攀爬,节省了大量人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传感器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机构,传感器固定在固定机构上;
悬挂机构,其用于将固定机构的一端固定在矿洞顶部;
以及吊拉机构,其用于将固定机构吊拉至矿洞顶部;
所述吊拉机构包括拉绳,拉动拉绳时,拉绳带动固定机构向上移动,拉绳的位置能够被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感器固定在固定机构靠近拉绳的一端,需要对传感器进行标校的时候,松开对拉绳的限位,在固定机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固定机构靠近拉绳一端向下移动,无需攀爬到矿洞顶部即可将固定机构上的传感器取下进行标校,标校结束之后将传感器安装在固定机构上,然后拉动拉绳,使得固定机构靠近拉绳一端运动之矿洞顶部,然后对拉绳进行固定;整个的标校过程,无需人工频繁的上下攀爬,大大的节省了人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吊拉机构还包括定滑轮,其设置在矿洞顶部,拉绳从定滑轮顶部绕过并且与定滑轮顶部相互接触;
以及卷扬机,拉绳背离固定机构的一端绕卷在卷扬机上。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吊拉机构包括固定板,其固定在矿洞靠近顶部的位置;
收纳盘,其转动连接在固定板上,拉绳背离吊拉机构的一端绕卷在收纳盘上;
以及动力组件,其用于带动收纳盘在固定板上进行转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纳盘靠近动力组件的一侧开设有配合孔;
所述动力组件包括伸缩杆,其伸入配合孔中能够带动收纳盘进行转动;
动力轴,其靠近伸缩杆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纳伸缩杆的伸缩孔并且能够带动伸缩杆转动;
以及弹性件,其设置在伸缩孔中并且用于推动伸缩杆伸入配合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伸缩杆伸入到配合孔中从而通过动力轴带动收纳盘转动,完成对拉绳的收卷;当需要进行标校的时候,通过一个长杆推动伸缩杆脱离配合孔,拉绳失去限制,在固定机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固定机构靠近拉绳一端拉动拉伸一起向下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77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调消毒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