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机导航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7000.5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9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范陈新;许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451 | 分类号: | G06F9/451;G06F8/38;G06F3/14 |
代理公司: | 江苏坤象律师事务所 32393 | 代理人: | 赵新民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航 方法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机导航方法包括在安卓移动终端操作投屏主控件向用户显示预设的第一界面,第一界面包括投屏控件;用户操作投屏控件后进入投屏显示界面,投屏显示界面采用安卓的viewPager控件作为页面布局的容器,包括添加控件,用户操作添加控件进入第二界面,第二界面包括APP选项区;在所述APP选项区显示可供投屏显示和使用的APP控件;用户操作所述APP控件选择需要投屏显示和使用的APP;在投屏显示界面操作目标APP,在车机上使用该APP。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导航类APP投屏在车机上导航,提高了安卓用户的车机导航体验。本发明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导航装置因能实现本发明的车机导航方法而具有相应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互联网技术中的车机导航方法,及相关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导航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了技术变革时期,当前汽车产业致力于一个以电气化为基础、配合能源、通信、交通等领域跨界发展,最终重塑产业生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车载零部件向电子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毫无疑问电子座舱将是未来的趋势。而作为电子座舱的主要组成部分-车机将在未来成为汽车的标配。所谓“车机’指的是安装在汽车里面的车载信息娱乐产品的简称,车机在功能上能够实现人与车,车与外界(车与车)的信息通讯。车机大多安装在中控台里面,包括主机和屏幕。车机上一个最实际的应用就是导航。车机屏幕尺寸较一般的手机更大,能更好的展示导航地图,便于在行车中使用,这是手机导航不能取代的。
目前,车机上除了安卓系统绝大多数Linux系统的导航地图接口和数据都是由导航地图供应商(如高德、百度)提供的。由于是针对某个车型定制的导航系统,涉及到导航地图等第三方供应商,一方面开发成本高,另一方面导航地图升级不方便。
此外,车机UI界面是各家汽车厂商自己做的,大多界面交互设计水平不高,用户也没法选择自己习惯使用的导航类APP进行安装。对于移植安卓系统的车载系统,虽然界面和安卓移动终端(如,手机)一样友好,但移植安卓系统和开发安卓应用也将是不小的开销。另外导航地图由第三方导航地图供应商提供接口和数据,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航地图升级需要由第三方提供接口和数据,升级不方便。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和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终端因其便携性和连接互联网模式的多样性,能够更方便的联网方便,资源丰富,升级地图也方便。将手机或智能平板的屏幕投屏到车机上导航是当前代替单纯依靠车机自带导航系统的一个方案。
在车机投屏的应用中除了iOS系统的carplay,基于安卓系统的国内通用性较好的,用的较多的就是百度的carlife。苹果的carplay和百度的carlife都是打开后显示是定制好的投屏到车机的界面,投屏界面都是定制的,投屏能使用的APP也是定制的,因此导航地图也是定制的地图,用户不能使用其它非定制地图的导航类APP。比如用户习惯了高德导航,但是carlife投屏只支持百度定制的百度地图,这对于用户的体验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符合车机导航中的个性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机导航方法,及相关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导航装置。通过投屏技术实现用户选择自己习惯的导航应用在车机上进行导航。这样既可以节省车机开发成本又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满足车机导航必要的个性化要求。
本申请中所述“投屏”是指从一个电子终端的屏幕数据传输至另一个电子终端上显示。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中的一个电子终端主要指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另一个电子终端主要指电视机、汽车中控台(车机)等需要接受投屏的电子终端。投屏功能可以是由系统提供的,也可以由应用提供的,本申请中提供投屏功能的称作投屏主控件。投屏显示界面是指移动终端需要或实际显示在另一电子终端设备的界面。在本申请中涉及的名词以及相关技术原理所有解释或定义仅是进行示例性而非限定性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7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