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9265.0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2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付士宾;徐超;姜朋朋;柴泽峰;韩国强;黎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胜利通海集团东营天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3/00 | 分类号: | F01K13/00;F01P11/00;F02B43/10;F02B63/04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宋风娥 |
地址: | 257200 山东省东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天然气 发电机 热电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包括天然气发电机、汇管、补燃型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天然气发电机上设置有缸套和烟气出口,缸套和第一换热器的热源端串联成预热系统;热泵的液体冷源端、第一换热器的冷源端、第一循环泵以及第三换热器的热源端串联成余热利用系统;热泵上的热源端与第二循环泵以及第二换热器的冷源端串联成热源水系统;热泵气体热源端汇管与天然气发电机的烟气出口连通形成烟气加热系统。本发明能够对生产中的高温热水进行回收利用、对发电机所产生的高温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能源循环利用生态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及炼化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开采化工及炼化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水,这些高温水都是直接排放至废水池中进行冷却、水处理或直接回注,高温水中的温度并没有被合理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井场作用中一般都是基于对现场天然气的利用,采用直燃型吸收式热泵机组供热或ORC发电机组进行发电,而天然气发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这部分高温烟气一般也是直接处理后排放,并没有对高温进行回收利用,另外,发电机工作时需循环冷却水对发电机进行降温,循环的冷却水还需要通过风机对其散热,这也导致部分热量的排放;
因此,发明人想根据当前生产作业环境设计一套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不仅能够对生产中的高温热水进行回收利用,而且还能够对发电机所产生的高温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能源循环利用生态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其结构合理,能够对整个石油开采、炼化生产中产生的高温热水以及发电装置中的热量进行合理的利用,并且发电装置所产生的电力再用于石油开采、炼化生产以及本装置中用电器,这不仅对生产过程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电能、热能以及动能的循环生态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包括天然气发电机、汇管、补燃型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
所述天然气发电机为内燃机驱动的天然气发电机,其设置有缸套和烟气出口,所述缸套和第一换热器的热源端通过管道串联,形成预热系统;
所述补燃型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上设置有热泵液体冷源端、热泵液体热源端和热泵气体热源端;
所述热泵液体冷源端、第一换热器的冷源端、第一循环泵以及第三换热器的热源端通过管道依次串联,形成余热利用系统;
所述热泵液体热源端与第二循环泵以及第二换热器的冷源端通过管道串联,形成热源水系统;
所述热泵气体热源端上设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体进口通过汇管与天然气发电机的烟气出口连通,所述气体出口连通有排烟管线,形成烟气加热系统;
优选的,所述天然气发电机为多台并联成天然气发电机组,并且每台天然气发电机的烟气出口与汇管并联。
优选的,每台所述天然气发电机的烟气出口与汇管连接的管道上均安装有高温自动调节阀。
优选的,所述天然气发电机组中的多个缸套并联在预热系统中。
优选的,热源水系统和余热利用系统上均串联有过滤器和补水箱。
优选的,所述余热利用系统上还设有与第一循环泵并联的第一备用泵,所述热源水系统上还设有与第二循环泵并联的第二备用泵。
优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为多组并联在余热利用系统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胜利通海集团东营天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胜利通海集团东营天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92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