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7495.3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4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苏梓安;李玉秀;陈颖;颜奕波;蔡美玲;陈颂佳;马奥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06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换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设有流体通道的基体、安装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内壁上的针肋、在所述流体通道内流动的基液、在所述流体通道内并跟随所述基液流动的囊体,以及包裹在所述囊体内的相变材料。所述流体通道有多个,多个所述流体通道间隔设置,各所述流体通道内均设有若干个所述囊体,各所述囊体均包裹有所述相变材料,相邻的两个所述流体通道之间设有隔片。本发明可以避免因冷却吸热的相变材料被蒸干而导致换热器失效,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换热器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属于换热器的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换热器微通道沸腾冷却技术,使用一条或多条适于容纳流体的微通道,流体由微通道流过并吸热汽化,由此带走热量。微通道沸腾冷却技术吸热主要靠冷却液沸腾吸热,热流过大会导致冷却液被蒸干,蒸干后换热器无法再吸热,导致换热器在后半段失效。5G时代,芯片的热流密度可达到200-300瓦每平方厘米,当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现用技术,会产生“热点”即某一点温度急剧升高的情况,进而产生过大的热应力,造成换热器通道破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可以避免因冷却吸热的相变材料被蒸干而导致换热器失效,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换热器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设有流体通道的基体、安装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内壁上的针肋、在所述流体通道内流动的基液、在所述流体通道内并跟随所述基液流动的囊体,以及包裹在所述囊体内的相变材料。
进一步的是,所述流体通道有多个,多个所述流体通道间隔设置,各所述流体通道内均有若干个所述囊体,各所述囊体均包裹有所述相变材料,相邻的两个所述流体通道之间均设有隔片。
进一步的是,所述各流体通道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囊体为高分子材料制造的球囊。
进一步的是,所述囊体为聚乙烯制造的球囊。
进一步的是,所述相变材料为石蜡颗粒或结晶水合盐颗粒。
进一步的是,所述石蜡颗粒的直径或所述结晶水合盐颗粒的直径为100nm-1000nm。
进一步的是,所述针肋具有第一端和安装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内壁上的第二端,所述针肋的横截面自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距离为0.3mm-0.8mm。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的宽度为0.2mm-0.4mm。
总的说来,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当本发明采用包裹相变材料的囊体作为流体,吸热过程中整体温升小,可实现近恒温传热,不产生热应力,相变材料蒸发后始终包裹在囊体内,不会发生蒸干现象,能更好地保护换热器。本发明的流体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进一步提高换热性能,流体通道底部排布微型的针肋,有效提升换热效果并抑制流动的不稳定性,可实现250瓦每平方厘米的散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体和针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的放大视图。
图3是囊体和相变材料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体,2为针肋,3为囊体,4为相变材料,5为隔片,11为流体通道,21为第一端,22为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74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