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3986.0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9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姜林;高德俊;吕昊;诺伯特·菲尔兹;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5/08 | 分类号: | B01D45/08;B01D45/16;F01N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常小溪;王立民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气液进入管、出气管和底板;气液进入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壁面上部,且与外筒体相连通,使气液混合气体沿所述气液进入管进入外筒体内腔并与内筒体的外壁面撞击,在惯性作用下进行一次气液分离;出气管设置在外筒体的顶部中心处,且与内筒体相连通,用于排放分离后的气体排放;内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内腔中,内筒体的侧壁设有进风槽,在气液混合气体进入外筒体内腔后,经进风槽进入内筒体内腔形成旋风,以进行气液分离;底板设置在外筒体和内筒体的底部,以承接分离后的液体排放。本发明能解决现有气液分离器结构对气液分离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能提高气液分离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气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主排气管道发生气液混合时,如果液体无法有效分离的情况下,流动的液体(多为燃料)可能对下游的功能部件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为了使排气管路中的液体不接触下游的功能部件,以确保下部件预期的功能,常通过惯性分离两种不同物质,如图1所示,由于气液的密度不同,在惯性作用下液体不能沿着流动路径与分离面发生碰撞。在分离面具有更高密度的物质会向下流动,从而从较轻物质中分离。如图2所示,采用旋风管路内的离心力进行分离,混合物沿着切向的方式进入旋风分离器区域,密度越高的物质受到的离心力大,因此它们会被收集在远离中心的管壁上,而旋风分离器的出口位于中心,密度较低的粒子更容易离开分离器。但这两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完成液体的分离。因此,如何使气液分离器的结构更具有分离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装置,解决现有气液分离器结构对气液分离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能提高气液分离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气液进入管、出气管和底板;
所述气液进入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壁面上部,且与所述外筒体相连通,使气液混合气体沿所述气液进入管进入所述外筒体内腔并与所述内筒体的外壁面撞击,在惯性作用进行一次气液分离;
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顶部中心处,且与所述内筒体相连通,用于排放分离后的气体排放;
所述内筒体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内腔中,所述内筒体的侧壁设有进风槽,在气液混合气体进入所述外筒体内腔后,部分气液混合气体经所述进风槽进入所述内筒体内腔形成旋风,以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
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的底部,以承接分离后的液体排放。
优选的,所述内筒体为螺旋式曲面体,使气液混合气体经所述进风槽进入所述内筒体后形成旋风室。
优选的,所述进风槽设置在所述内筒体外侧壁的切向上。
优选的,所述进风槽沿所述内筒体外侧壁从上到下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风槽所对应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筒体的内侧壁相切设置。
优选的,所述外筒体沿所述进风槽所对应的所述内筒体两侧的对称内侧壁相切设置,且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内筒体在相切之间的一面侧壁重合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风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气液进入管的进气方向呈相切设置。
优选的,所述底板具有环绕壁结构,所述底板通过所述环绕壁结构与所述外筒体卡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周边环绕设置有齿形支撑结构,所述底板通过所述齿形支撑结构与所述内筒体卡扣,所述开口设有翻板机构以进行闭合或开启。
优选的,所述内筒体的底部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开口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3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