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核聚变装置中的环向转运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62279.X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7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杨松竹;程勇;赵文龙;张宇;李俊炜;潘洪涛;张俊;郝志伟;程羊;陈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中科艾帝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9/10 | 分类号: | G21C19/10;G21C1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张乾桢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聚变 装置 中的 转运 驱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核聚变装置中的环向转运驱动装置,包括有顶升模块、锁紧模块及环向导轨,顶升模块及锁紧模块均放置在环向导轨上部。通过移动油缸、主副锁紧油缸配合工作实现沿环向导轨步进式环向移动。该环向驱动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负载能力大,并且集成有各种传感器,大大提高了环向驱动装置运行精度。本发明实现了狭小维护空间内大模块核聚变装置内部部件精确环向转运,有效的减少了维护转运时间,并且该环向驱动装置,结构紧凑,重心低,运行状态能实时监测,更加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聚变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核聚变装置中的环向转运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核聚变装置内部部件在运行过程中长时间受到辐照、电磁等的影响而损坏,所以需要对其内部部件定期进行维护,并且在核聚变装置内部会受到放射性和有毒物质的污染,在对其进行维护时需采用远程遥操作装置完成相应部件的检测、装配、运输和维修等操作。对于维护窗口区域的内部部件,可通过遥操作装置直接对其维护,但对于非维护窗口区域的核聚变装置内部部件,其重量大、维护空间紧凑,传统的内部部件为小模块的结构形式,模块数量多,并且只能通过核聚变装置维护窗口分块运输。这种维护方式具有缺点是维护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并且还很有可能影响真空室的洁净度和真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用于核聚变装置中的环向转运驱动装置,以满足核聚变装置内大模块内部部件的环向转运需求。本发明采用大模块的内部部件结构形式,设计了一种负载能力强、空间紧凑的环向转运驱动装置,将大模块内部部件整体环向转运至维护窗口区域,再通过外部维护装置对其直接维护,从而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核聚变装置中的环向转运驱动装置:包括有顶升模块、锁紧模块及环向导轨,顶升模块及锁紧模块均放置在环向导轨上部并能够沿导轨环向运动;
所述的顶升模块包含顶升块本体、顶升油缸及其控制阀、移动油缸及其控制阀、副锁紧油缸及其控制阀、压力传感器;所述的顶升油缸共包含四组,均匀安装在顶升模块本体上部凹槽内,四组顶升油缸分别由其对应控制阀单独控制,用于实现单独运动,每组顶升油缸都配有直线位移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反馈顶升油缸的位置及负载状态;所述的移动油缸安装在顶升模块本体内部,移动油缸配有直线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移动油缸伸缩的距离,直线位移传感器与移动油缸控制阀配合使用,实现移动油缸伸缩位置及速度的闭环控制;所述的副锁紧油缸共包含两组,分别安装在顶升块本体的前后面凹槽内;
所述的锁紧模块包含有锁定块本体、主锁定油缸及其控制阀,主锁定油缸共包含两组,分别安装在锁定块本体的前后面凹槽内,通过主锁定油缸控制阀控制主锁定油缸的伸缩;
所述的环向导轨为一段圆弧形轨道,轨道截面上侧为一等腰梯形截面,下侧为矩形截面,环向导轨矩形所在平面两侧面等角度或等距离设有若干定位孔。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模块与环向导轨之间安装有滚轮,通过滚轮与环向导轨截面等腰梯形两斜边组成的环形面始终相切,从而保证顶升模块能沿环向导轨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锁紧模块与环向导轨之间安装有导向板;导向板与环向导轨矩形截面顶部及侧边相切,从而保证锁紧模块始终与环向导轨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的顶升模块与锁紧模块之间通过移动油缸连接,移动油缸一端通过锁定销轴固定在顶升块本体上,另一端与锁紧块本体之间通过球铰连接。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核聚变装置中的环向驱动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负载能力大,并且该环向驱动装置上集成有各种传感器,大大提高了环向驱动装置运行精度。本发明实现了大模块核聚变装置内部部件环向精确转运,有效的减少了维护转运时间,并且该环向驱动装置,结构紧凑,重心低,运行状态能实时监测,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装配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中科艾帝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中科艾帝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22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