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军用车纵梁补焊及变形矫正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2065.2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6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徐路;方美;蒋明欢;周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16 | 分类号: | B21D3/16;B21D43/00;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王福新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军用 车纵梁补焊 变形 矫正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军用车纵梁补焊及变形矫正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设于底板上的支撑基座组件以及设于支撑基座组件上的定位机构、支撑机构、侧面夹紧机构以及螺旋夹紧机构;侧面夹紧机构包括设于对应支撑基座上的水平支撑台以及安装于水平支撑台两端的侧面夹紧块;螺旋夹紧机构包括设于对应支撑基座上的固定块、安装于固定块上的固定夹板、安装于固定夹板中间的压臂以及安装于压臂上的螺旋压杆;本发明将同一辆车的左、右纵梁总成布置在一套补焊夹具上;通过夹紧机构与支撑机构共同作用来固定纵梁;通过增减调整垫片的数量来控制纵梁所需矫正的焊接变形量,焊后精度高;同时能够实现一套焊接夹具适用于多种车型的功能要求,极具创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军用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军用车纵梁补焊及变形矫正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纵梁包括直梁段和曲梁段,纵梁在焊接时通常先由机器人对直梁段进行焊接,焊接结束之后通常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机器人主要焊接的是纵梁的直梁段,曲梁段则需要由人工进行补焊。目前军用车制造领域是以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为主,车辆型号繁多,并且军用车的纵梁长度较大(约长4~6.5米),焊缝分布在纵梁两侧(焊缝总长度8~13米),目前采用的是MAG焊,热影响区可达15~20毫米。
军用车采用的纵梁材料刚性好,强度大,焊缝长,发生形变后调整困难,针对这些特点,现场先由机器人对纵梁上面的长直焊缝进行焊接,之后再由人工对机器人不容易焊接的地方进行补焊。在没有夹具固定的条件下,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补焊,由于MAG焊焊接产生的热输入大且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纵梁很容易因此产生更大的挠曲变形,影响纵梁的精度,不利于后续的装配工作。
通常矫正焊接变形是在补焊结束后,对发生焊接变形的部位进行锤击矫正,这个过程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矫正过程耗时长,难度大,因伴有残余应力的产生,还会发生局部变形,这种生产方式无法生产出精度较高的纵梁,并且生产效率低下,合格率不高;另外,现有的补焊装置往往只能对一种车型的纵梁进行补焊,多种车型,则需要多个补焊装置,需要增加工装数量,增加成本,且占用空间;因此,急需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焊后精度高且能够同时适用多种车型的军用车纵梁补焊及焊接变形矫正夹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军用车纵梁补焊及变形矫正装置及方法,通过将同一辆车的左、右纵梁总成布置在一套补焊夹具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此套夹具的占地面积,提高了现场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可以同时矫正左右纵梁总成的焊接变形,提高左右纵梁在同一辆车上的匹配度,以此来提升整车的装配精度;通过夹紧机构与支撑机构共同作用来固定纵梁,同时提供矫正焊接变形所需要的压力,通过增减调整垫片的数量来调整支撑机构高度,以此控制纵梁所需矫正的焊接变形量,提高纵梁焊后精度;通过在底板的安装孔处和相应的支撑基座处都用标牌进行标记,在切换车型之后,将与该车型对应的支撑基座安装到与该车型对应的安装孔上,实现了一套焊接夹具适用于多种车型的功能要求;解决了传统纵梁补焊矫正夹具总成占用空间大、生产效率低下、合格率低且适用车型单一的问题,极具创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军用车纵梁补焊及变形矫正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支撑基座组件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基座组件上的定位机构、支撑机构、侧面夹紧机构以及螺旋夹紧机构;其中,
所述支撑基座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定位机构下的第一支撑基座、安装于所述支撑机构下的第二支撑基座、安装于所述侧面夹紧机构下的第三支撑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螺旋夹紧机构下的第四支撑基座;
所述侧面夹紧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三支撑基座上的水平支撑台以及安装于所述水平支撑台两端的侧面夹紧块;
所述螺旋夹紧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四支撑基座上的固定块、安装于所述固定块上的固定夹板、安装于所述固定夹板中间的压臂以及安装于所述压臂上的螺旋压杆。
进一步地,所述侧面夹紧块上安装有螺旋推杆,所述螺旋推杆上安装有第一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20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刷电路板总成的飞针测试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耦合液智能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