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多链路的组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4138.7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6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淦明;梁丹丹;李伊青;郭宇宸;李云波;于健;杨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6 | 分类号: | H04W4/06;H04W72/00;H04W7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多链路 业务 传输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适用于多链路的组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AP MLD的第一AP发送的组播业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P MLD的一个AP是否有组播业务。该AP为第一AP或AP MLD的其他AP,STA MLD的第一STA可获知第一AP或其他AP是否有组播业务,改善了AP的组播业务通知的灵活性。该组播业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P MLD的多个或所有AP中每个AP是否有组播业务,该第一STA即可获知多个AP是否有组播业务,避免STA MLD的各STA均需侦听各AP是否有组播业务,节省了STA MLD的功耗。本申请可应用于支持IEEE 802.11ax下一代WiFi EHT协议,如802.11be等802.11系列协议的无线局域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多链路的组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大幅提升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系统的业务传输速率,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802.11ax标准在现有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 OFDMA技术支持多个节点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从而实现多站点分集增益。另外,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Commission)开放了一段新的免费频段 5925-7125MHz,下述简称该段频段为6GHz。于是,802.11ax设备工作范围从2.4GHz,5GHz 拓展到2.4GHz,5GHz和6GHz等。
IEEE 802.11ax下一代WiFi协议-极高吞吐量(EHT,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设备由于需向前兼容,因此也会支持802.11ax设备的工作频谱,即会支持2.4GHz,5GHz和6GHz 频段。IEEE 802.11ax下一代WiFi协议-EHT设备根据最新开放的免费的6GHz频段,基于该频段做信道划分,可支持的带宽超过在5GHz支持的最大带宽160MHz,比如320MHz。
除了通过超大带宽,IEEE 802.11ax下一代WiFi-EHT设备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流数,比如流数增加到16流,以及多个频段(2.4GHz,5GHz和6GHz)合作等方式提高峰值吞吐量。在同一频段上,还可以通过多个信道合作等方式提高峰值吞吐量,降低业务传输的时延。本文将多频段或多信道统称为多链路。
IEEE 802.11ax下一代WiFi-EHT设备中使用多链路合作技术把不连续的多链路聚合起来形成超大带宽。多链路合作技术除了聚合更大的带宽,还可以使用多链路合作技术同时发送同业务的数据包给同一个站点。可见,多链路合作技术使得速率传输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针对于下行组播业务传输,由于站点多链路设备中的每个站点需要周期性的处于工作状态从而观察接入点多链路设备中的每个接入点是否会发送下行组播业务,导致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链路的组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有利于节省站点多链路设备的功耗。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适用于多链路的组播业务传输方法,该方法中,接入点多链路设备AP MLD的第一接入点AP生成组播业务指示信息,该组播业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 AP MLD的一个或多个AP是否有组播业务;第一AP发送该组播业务指示信息。
一种实施方式中,组播业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P MLD的一个AP是否有组播业务,该 AP为第一AP或AP MLD的其他AP。该实施方式与第一AP管理的站点仅能获知该第一AP 是否有组播业务的方式相比,改善了组播业务通知的灵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41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