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旋式电热体空气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4277.1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3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郭孝国;马继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H3/04 | 分类号: | F24H3/04;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张立君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式 电热 空气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螺旋式电热体空气加热装置,包括:耐压容器;接地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耐压容器的前端,所述接地电极组件的前部具有热气流出口端;正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耐压容器的后部端,设置有气孔;隔热筒,设置在所述耐压容器内,具有多个孔;螺旋电热体,位于所述隔热筒内,安装在所述接地电极组件和正电极组件之间;进气接头,设置在所述耐压容器的中部;气流从所述进气接头进入所述隔热筒的空间,再从所述正电极组件的气孔进入所述螺旋电热体的螺旋通道,最后从所述接地电极组件的热气流出口端流出。本发明的即热空气加热器,实现大功率连续式加热,螺旋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长,换热面积大,出口气流温度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动力学领域,涉及高速风洞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速风洞主气流加热设备,一种螺旋电热体空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常规高速风洞的加热方式,有两种;蓄热式和即热式。
蓄热式加热器,在国内外高超风洞设备上广泛应用;按照预热方式分类,有燃料预热和电预热两种方式。
采用燃料预热,可以提供快速,大功率的高温预热功率,但是需要排烟道和耐高压烟道阀等辅助设备,投资大,而且燃料燃烧不充分,容易在蓄热体上形成积碳,有潜在的气流污染风险。
电预热方式比较干净、工艺成熟,是一种常用的空气加热方式。但是,现有的电蓄热式加热器,蓄热体均为单一换热通道布局,设计的加热器,换热通道面积按流量给定,加热器长度就确定了。受设备场地限制,长径比难以取得太大,会出现换热通道过短的问题。气流在蓄热体通道内的停留时间短,出口气流的温度就会达不到要求;如果单纯提高蓄热体的预热温度,会造成加热器超温,出现安全问题。
加热器的实际应用中,避免蓄热材料受到气流的冲击,会在风洞的加热器出口安装高温快速阀,这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阀门必须耐高温高压,启闭速度要快。工业品一般无此类阀门,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来设计此类阀门,这给风洞的规划,带来很大麻烦。目前的加热器形式,包括板式加热器,卵石床加热器,蜂窝体加热器等,换热气流会混入隔热层的脱落粉体和电热元件的氧化皮碎屑,给气流造成污染。风洞中,也想采取过滤器除尘的方式,消除这些影响。但是,过滤网难以承受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击,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选材和结构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科研项目对于试验时间达到30分钟到1小时,温度900K的加热器需求增加,而蓄热式加热器庞大的体积和较长的预热时间,投资价值很低。而即热式加热器,可以实现长时间加热,响应速度快,体积小,倍受关注。电阻加热元件布局均匀,采用高温合金材料,发热体工作温度可达到1100℃,配置隔热单元的气流管道可在800℃条件下安全运行,能满足试验室纯净空气的加热需求;电热元件的形状有棒状,带状,管状。
由于要求较大的电功率,即热式加热器,一般实验室采用难度大,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风洞试验设备有一定使用经验,例如,CARDC的FL-31风洞采用电热管加热器,需要8000KW电功率,目前在用;CAAA的FD-03风洞采用二级电阻管加热器,需要400KW电功率,目前闲置;CAAA的FD-02风洞,研究了三种加热器形式,并发现诸多问题:(1)对6个并联的小功率加热器进行试验,发现电阻丝加热器,高温下的强度不够,容易烧断;(2)电阻管加热器,薄壁管子的散热面积大,但是绝缘件布局复杂,容易发生故障;(3)电阻带加热器,受气流的冲击后,容易变形短路,固定困难。由于无法克服上述困难,最终FD-02风洞没有采用即热式加热器形式,使用了燃油预热的蓄热式加热器。其他常规实验室都不提供大功率的电源设备,限制了这种加热器的普及应用。
资料显示,普林斯顿大学在60年代研究即热式加热器试验样机,采用螺旋式加热元件,获得研究成果,是一种解决高温加热器无污染,加热功率大稳定、可靠的方式。俄罗斯在大型风洞设计中,采用螺旋式电阻加热器形式,采用并联数个螺旋电阻元件加热器模式,成功制造了大型加热设备,但是设计技术没有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42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