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17308.0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3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汝灏;高尚;巴瑞;陈冲;杨子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护 地下室 外墙 之间 换撑梁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与所述地下室腰梁模板平行设置的地下室外墙模板;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外墙操作架,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每根立杆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本发明的该模板及加固体系操作简便,对于基坑支护桩数量大的情况下,能缩短施工工期。换撑梁模板易于拆除,能快速周转;相对于普通换撑梁模板施工,造价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地下空间的不断发掘和开发使用,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支撑、换撑技术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总体设计施工模式仍然朝着保证基坑围护整体结构稳定、安全,同时又能降低围护成本的方向在发展,但地下空间的利用尺寸、利用范围及开发用途仍在进行着较大程度的发展或改变,基坑围护及结构的支撑换撑受力形式伴随着地质条件、开挖条件及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而变化,正对不同围护形式有不同的支撑换撑方式。
现阶段支护结构受力及传力形式大致有悬臂无支撑支护、锚拉式支护、土层锚杆、钢筋混凝土梁式支撑换撑、钢管及型钢支撑换撑等形式,但这些技术往往伴随着地下结构施工、拆撑换撑、土方回填等施工工序,虽然满足基坑整体结构稳定安全的条件下,但不便于施工现场作业,也缺乏经济合理性。
因支护灌注桩数量众多,对于设计的“一桩一撑”换撑形式作业量及作业工序就较为繁琐,且需搭配地下结构整体的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包括:
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所述腰梁模板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平行设置;
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
外墙操作架,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每根立杆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根立杆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换撑梁模板的底部接触的高度微调顶托。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个换撑梁模板包括:
一块底面钢板;
二块侧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所述底面钢板和侧面钢板的厚度为3毫米。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块侧面钢板与所述底面钢板通过铰链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置有加固角钢。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换撑梁模板上的加固木方。
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所述加固木方包括:
一块底面木方;
二块侧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每块侧面木方的下开口的一端为自由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73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充电系统及其通讯方法、可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有机玻璃安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