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回收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12939.3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8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尼莎(西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J3/02 | 分类号: | F25J3/02;F25J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陆红杰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液化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预处理单元、压缩单元、干燥单元和液化回收单元;预处理单元包括脱硫塔和预冷分离器,用于对来自LNG工厂的酸气进行脱硫、脱水预处理;压缩单元包括二氧化碳压缩机、空冷器和气液分离器,用于使经过预处理的酸气增压;干燥单元包括干燥塔,用于深度干燥压缩后的酸气;液化回收单元主要包括换热设备,用于液化CO2。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上述装置的CO2捕集液化回收方法。本发明根据LNG工厂排放的酸气的组分及CO2的理化特性,设计CO2捕集液化回收装置,将原本放空的酸气捕集后制备液体CO2,从而有效回收了工厂排放的CO2,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提升了工厂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LNG)领域,特别是涉及由LNG工厂的酸性气体脱除单元(acid gas removal unit,AGRU)排放的酸性气体(以下简称酸气)制备液体二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管输天然气中含有约1%~3%的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液化天然气(LNG)为约-162℃的低温液体,CO2即使是非常小的分压(通常LNG工厂预处理要求处理至50ppm以内),也会在工厂低温段发生冻堵事故,因此LNG工厂会在天然气预处理部分设置酸性气体脱除单元(AGRU)来脱除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该AGRU单元一般使用醇胺类溶液(目前国内多使用以甲基二乙醇胺即MDEA为主的配方溶液)来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反应以脱除酸气。该反应在AGRU的吸收塔中进行,之后富液在汽提塔加热再生,汽提塔塔顶气体经冷却后弛放大气。
这种将AGRU单元汽提塔塔顶气体直接排放大气的处理方式,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气体(GHG)的排放。以我国陕北某100万方/天的LNG装置为例,该LNG工厂的AGRU单元的汽提塔的塔顶气体最终通过分离器全部放空。由物料平衡,该厂汽提塔的酸性放空气状态为:温度55℃,压力160Kpa;流量为98.86kmol/hr,其中,CO2 89.77%,水9.96%,C10.2713%,C2 9.1ppm,C3 0.34ppm,N2 3.95ppm。倘若汽提塔塔顶的酸性放空气能够被捕集回收,则合计有88.75kmol/hr的CO2可供回收,计3904kg/hr,约合产能3.1万吨/年。而CO2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食品、轻工、冶金、化工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CO2气体;且该厂所属的集团为大型国有石油开采企业,将液体二氧化碳用于油气田压裂可以提升油气开采收率,有利于油气田增产增效,即该集团本身就存在较大量的液体二氧化碳需求,因而目前这种将AGRU单元的酸气直接放空的工艺存在明显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由LNG工厂AGRU单元排放的酸气捕集液化回收二氧化碳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显著提升LNG工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回收装置,包括:预处理单元、压缩单元、干燥单元和液化回收单元;其中,
预处理单元包括有脱硫塔和预冷分离器;所述脱硫塔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LNG工厂酸性气体脱除单元汽提塔塔顶的酸气出口,所述脱硫塔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预冷分离器的入口;
所述压缩单元设置在所述预处理单元之后,包括有二氧化碳压缩机、空冷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压缩级数大于等于1,一级压缩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预处理单元的预冷分离器的出口,每级压缩之后分别依次配备空冷器和气液分离器,空冷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本级压缩的出口,空冷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本级气液分离器的入口,气液分离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下一级压缩的入口,最后一级气液分离器的出口通过管路通往所述干燥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尼莎(西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尼莎(西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29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