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信用高倍率铅蓄电池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01019.1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8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辉;王丽斋;张利芳;张旭东;古利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风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79 | 分类号: | G01R31/379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高锡明 |
地址: | 07105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倍率 蓄电池 设计 方法 | ||
1.一种通信用高倍率铅蓄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首先制作两块分别用于测试正极和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的试验电池,并使用无限逼近法设置的放电功率对化成后的试验电池进行放电实验,找出放电时间16.5min时对应的放电功率值,再根据正、负极板涂膏量和正、负板数量,计算正、负极活性物质量,根据测试的放电功率值和放电容量,计算出正、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进而计算出额定功率下放电需要的正、负铅膏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用高倍率铅蓄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作用于测试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的试验电池:
蓄电池极群的两端均为负极板,负极活性物质和电解液过量,制作第一试验电池;
b.制作用于测试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的试验电池:
蓄电池极群的两端均为正极板,正极活性物质和电解液过量,制作第二试验电池;
c.测试各试验电池放电时间16.5min时对应的放电功率值:
对各试验电池进行化成,设定P15额定功率放电时间为16.5min,采用无限逼近法设置放电功率,利用放电器对各试验电池进行放电,找出放电时间16.5min时对应的功率值;
d.计算P15额定功率放电条件下的正极板活性物质利用率,即计算第一试验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计算过程如下:
①计算正极板正膏涂膏量:
正膏涂膏量=双片膏量/2×每极群的正极板片数
②计算化成后正极活性物质量:
正极活性物质量=正膏涂膏量×正板涂膏量转化为活性物质的比例系数
③计算化成后正极活性物质理论容量:
化成后正极活性物质理论容量=正极活性物质量/正极活性物质电化当量
④计算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
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放电容量/化成后正极活性物质理论容量
其中,放电容量为以放电时间16.5min时对应的功率放电时,从放电器上读取的放电容量;
e.计算P15额定功率放电条件下的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即计算第二试验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计算过程如下:
①计算负极板负膏涂膏量:
负膏涂膏量=双片膏量/2×每极群的极板片数
②计算化成后负极活性物质量:
负极活性物质量=负膏涂膏量×负板涂膏量转化为活性物质的比例系数
③计算化成后负极活性物质理论容量:
化成后负极活性物质理论容量=负极活性物质量/负极活性物质电化当量
④计算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
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放电容量/化成后负极活性物质理论容量
其中,放电容量为以放电时间16.5min时对应的功率放电时,从放电器上读取的放电容量;
f.计算额定功率下放电需要的正、负铅膏量:
正膏量=电池的放电容量×正极活性物质电化当量/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正板涂膏量转化为活性物质的比例系数;
负膏量=电池的放电容量×负极活性物质电化当量/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负板涂膏量转化为活性物质的比例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信用高倍率铅蓄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测试各试验电池放电时间16.5min时对应的放电功率值时,采用无限逼近法设置放电功率的方法如下:
按照正膏3.82g/W、负膏2.83g/W计算出15min功率P,再按3%的偏差设置上限放电功率和下限放电功率,即上限放电功率=103%P,下限放电功率=97%P;
先以15min功率P放电至1.67V,记录放电时间,若放电时间小于16.5min,则按下限放电功率再次放电至1.67V,记录放电时间,如果仍然没有达到16.5min,则继续调整放电功率,调整幅度为1.5%,至放电时间达到16.5min,得到P15额定功率;若放电时间大于16.5min时,按上限放电功率再次放电至1.67V,记录放电时间,如果仍然没有达到16.5min,则继续调整放电功率,调整幅度为1.5%,至放电时间达到16.5min,得到P15额定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风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风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101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