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盘检测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0997.4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3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董超;唐传贞;吕振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22 | 分类号: | G06F11/22;G06F1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张晓冬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盘 检测 系统 方法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盘检测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信息存储技术领域,其中,磁盘检测系统包括BMC、硬盘连接器、CPU和CPLD,其中,BMC和CPLD之间通过I2C线缆连接,CPU与硬盘连接器通过硬盘线缆连接,BMC与CPLD通过VPP线缆连接,BMC,用于依据线缆对应硬盘顺序获知整系统的硬盘顺序信息,CPU,用于接收线缆连接状态,控制点亮对应硬盘的指示灯,CPLD,用于依据硬盘顺序信息解析VPP中对应的硬盘信息,再将该硬盘信息传递至主板BMC,该磁盘检测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一方面可减少线缆中使用的管脚数量,降低设计复杂度和成本,易于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可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不受硬盘数量和线缆中物理管脚数量的约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磁盘检测系统、方法、 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的智能化和数据化,需要存储并分析的数据量急剧增长, 各种数据对存储服务器系统的存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器的单硬 盘容量和硬盘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各种应用场景对不同的服务器存储配置 的要求,也使得服务器的存储配置不断增多,这给服务器存储系统的设计, 生产制造,以及配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存储系统中的硬盘一般通过SGPIO或VPP传递硬盘点灯信息,其中 SGPIO或VPP上以串行的方式顺序传递各个硬盘的状态信息,硬盘背板通过 解析SGPIO或VPP中的信息来点亮每个硬盘的错误和定位指示灯。但由于 SGPIO或VPP中的信息是顺序排列所有硬盘的信息,所以需要背板识别并找 出对应的硬盘信息进行点灯。目前通用的方法是通过连接背板的高速线缆 上增加多个Address引脚来传递所连接的硬盘位置信息,背板上CPLD通过解析此地址从SGPIO或VPP中解析对应的硬盘信息进行点灯。这种方式需 要在每个线缆上增加多个地址管脚,这会挤占了线缆中的可用管脚资源, 占用标准线缆中数量有限的管脚,并且在系统中存在多个硬盘控制器时, 线缆中无足够数量可供使用的管脚,造成点灯信息无法传递。
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目前多控制器下硬盘点灯的方法(以CPU直 连NVME硬盘系统为例),系统中主板与硬盘背板通过线缆互联,其中I2C 线缆用于连接主板BMC和背板CPLD,主板BMC可以通过I2C读取背板的 硬盘在位等信息;VPP线缆用于连接主板硬盘控制器(这里是CPU)和背板的 CPLD,用于主板CPU向背板CPLD传递各个硬盘的点灯信息;硬盘线缆用于 连接主板CPU和背板硬盘,为实际的硬盘高速信号,用于传递硬盘的数据; 其中的VPP线缆和硬盘线缆均有在位信号BP_Present连接到BMC,用于BMC 检测对应的线缆是否已连接;每个硬盘线缆中有n个地址信号,用于传递 对应的硬盘连接器所连接的为哪个硬盘。这种设计中,系统中所有硬盘进 行统一地址编码,系统中的硬盘越多,所需要的n越大,占用的线缆中的 管脚越多,设计复杂且所支持的硬盘数量受限,系统成本高不易维护管理,降低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盘检测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以缓解了服务器中多硬盘控制器点灯设计复杂,不易管理和维护,且支持 的硬盘数量受限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磁盘检测系统,包括:BMC、硬盘连接 器、CPU和CPLD,其中,所述BMC和所述CPLD之间通过I2C线缆连接, 所述CPU与所述硬盘连接器通过硬盘线缆连接,所述BMC与所述CPLD通 过VPP线缆连接;
所述BMC,用于依据线缆对应硬盘顺序获知整系统的硬盘顺序信息;
所述CPU,用于接收线缆连接状态,控制点亮对应硬盘的指示灯;
所述CPLD,用于依据硬盘顺序信息解析VPP中对应的硬盘信息,再将 该硬盘信息传递至主板BMC。
进一步的,每个线缆只连接一个管脚BP_Present,用于BMC检测线缆 的连接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09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